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艺海杂谈
  • 新的“组织起来”:当代电视剧中的城乡叙事话语(林玮)

    中国的城乡关系以融合为发展趋势,立足点主要是城市。而以农村题材电视剧为例,可以看到还存在以乡村为中心的城乡关系。在近十年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中,有三种城乡融合的叙事话语:一是以乡村认同为基础的政治融合,二是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融合,三是以精神文明为基础的秩序融合。“组织起来”是延安时期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经验,而从当前电视剧中的城乡叙事可以看出,新的“组织起来”正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于城乡融合发展维度中的新风貌。

    2023-09-18详情
  • “喷空”的乡土生存哲学——论新世纪刘震云小说的叙事策略与动力(韩越)

    刘震云在文学创作中一直试图去触及中国乡间文化的核心。进入新世纪以来,他以复归中国传统叙事的方式实现了创作上的突破,又从河南人的“喷空”里得到创作灵感,展现出当代乡村世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喷空”在刘震云的小说里形成了一个具有元叙事特点的叙事结构,既有西方现代小说之技法,又糅合了古典文学的意趣,是中国古典“贵民”思想在当代的回应。

    2023-08-14详情
  • 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新时代十年小剧场戏剧发展刍议(徐健)

    如何找到小剧场戏剧与这个时代观众的生存经验、现实关切的对话方式,如何在主题表达、个性表达、探索实验、商业运作等多样化的创作诉求中寻找到最适合的路径与彼此平衡的交汇点,这些既是新时代十年小剧场戏剧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剧场戏剧发展之路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新时代的小剧场戏剧,一方面应进一步巩固好自身既有的品格,另一方面也要在新媒介、新受众不断发生变化的新的演艺环境中,主动应变、善于求变,从创作的观念、立意、剧本等核心环节协调好实验与实用的关系,真正让小剧场戏剧成为戏剧美学创新、人才孵化的动力源,让观众通过小剧场戏剧感受到时代最鲜活的气息、心灵最真实的表达。

    2023-08-10详情
  • 中国书法的语图“间性”及其现象学阐释(于广华)

    书法的艺术意义根植于线条形式美感,但又无法脱离汉字语义系统,文意与书意如影随形,但书法如何勾连语言与图像符号系统的问题仍悬而未决,我们还需进一步思考书法与语言的内在关联,现象学提供了另一条阐释路径。现象学重返会言说的主体,认为表象上意指关系一一对应的语言符号,实际上充满诸多意义间隙,而书法正是书写过程中的不可见意义间隙的凝结。中华民族在以语言进行意义表达的过程中,同时开启书法“复象”系统,以最为切近语言符号的图像方式再次“言说”语言,指向无法进入可见秩序的“语言的本质”。语言与图像相互穿越,共同建构多维度、动态性的书法艺术意义空间。

    2023-07-20详情
  • 论古装剧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许孝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既是文化进化与传承的时代课题,亦是影视文本生产观照文化传统的内在需要。古装剧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样态和推进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媒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开辟了一条青春化、轻松化的道路。在古装剧中,传统文化围绕道德观、法治观、民本观三个维度与当代文化进行价值适配,并通过内涵的提炼与补替、话语的时尚表达、情动与情感召唤三个环节实现当代转化。在未来发展中,应当把握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民族个性与人类共性三组关系的平衡统一,在更高层次上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国际传播。

    2023-07-18详情
  • 寻绎演化:碑帖融合的流变与当代书法评论(杨晨)

    碑帖融合论一直受到晚清民国“碑学”理论的影响,20世纪初期,随着书法新材料的出现,碑帖之辨不断被扬弃,碑帖融合观念在回归墨迹到刀笔相参的探讨中得到发展。然而,其理论化的完成又受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理论的影响而发生断裂。当下,碑帖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已成为书坛发展的契机,发掘碑帖融合新义,构建其独立的研究领域,将有助于当代书法评论的深入发展。同时,对碑帖融合的创新是一条无止境的探索之路,亟需当代书法评论的引领,以呼应新时代笔墨艺术的需求,从而赋予其新的使命与意义。

    2023-05-30详情
  • 理论与模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数字策展(李珂珂)

    【内容摘要】 疫情的蔓延限制了美术馆等公共艺术空间的可及性,数字化的策展模式成为新的讨论焦点,同时挑战着传统的策展理念与方法。本文通过辨析“数字策展”的概念,梳理其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历史谱系,结合案例研究,就数字策展的现状提出三种模式:基于德勒兹“光滑空间”理论的分布式策展,基于尼古拉斯•伯瑞奥德 “关系美学”理论的参与式策展以及基于斯蒂格勒技术哲学等理论的开源式策展。本文旨在为策展学研究提供新的

    2023-05-30详情
  • “想象的民间”:论中国古装网络剧的故事世界与文化意涵(朱斌)

    近年来,中国古装网络剧逐步迈入精品化道路,涌现出一批兼具口碑效应和市场价值的作品。出现这一良好效应的重要原因在于剧集依托民间文化元素,实现了民间世界的架构与文化空间的生成,从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层面凸显鲜明的本土风范。古装网络剧在“草根”色彩、生活理想与历史意识的赋能下,具备民间性的内在逻辑,以其开创的故事世界及其文化经验连接起过去与当下的精神场域。古装网络剧基于民间立场昭示的中华美学精神与道德理想,置于文艺作品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中,具备了讲好中国故事、弥合文化分歧与共鉴人文情怀的深层意义。

    2023-05-30详情
  • 数字时代中国网络电影的人图关系(田晔)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网络电影改变以往“看与被看”的对立关系,表现出一种“同在”关系,并形成一种新型的人图关系。其本质是作为“游牧”主体的互联网受众对“电影—图像”审美生成的直接参与,与图像共构并同在一个电影的艺术世界。当我们看到中国网络电影的人图关系带来的新的审美范式时,不仅要警惕被资本所操控的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价值取向产生的威胁,还应该注意到“人参与图像”的热情度、积极性以及创造力,并对电影艺术的人图关系发展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

    2023-02-17详情
  • 美术馆藏品展览与价值延伸——以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为例(徐进毅)

    美术馆是艺术与社会的交汇,馆藏作品的展示与传播影响着人与社会的发展。中国美术馆建馆六十多年来,收藏、保管了十三万余件美术作品,构建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国家收藏体系。丰富的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和“典藏活化”系列展,集中反映了人民不懈奋斗、经济发展、开放多元的国家文化形象。作为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场所,美术馆应通过馆藏作品展增强文化艺术对于国家意识的建构与视觉传达,与公众建立联系,实现其生命力的延续。

    2023-02-17详情
  • 由虚构抵达真实:非虚构动画片的真理敞开与价值表达(师仪)

    非虚构动画片是技术成熟与艺术观念发展演进后的新型艺术样态,其外在表现形式是动画,内在核心则是纪录精神。十几年来在学界引发广泛讨论的“动画纪录片”正是这一类艺术形式渐趋发展所带来的观念冲击。如果立足于动画的立场去看待这一争论,我们会发现在非虚构动画片中,动画只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非虚构仅限于内容的非虚构。在内容与形式的重新组合下,“真实”焕发出别样生机。

    2023-01-28详情
  • 读图时代的图像“缺失”——从媒介变迁看古今出版物插图流变(金涛)

    纵观古今中外图书的发展,文图相伴始终是普遍现象,越是经典的、畅销的书籍,越会吸引名家绘制插图。进入21世纪,出版物越来越丰富,但是插图书籍、尤其是以原创美术作品为插图的书籍却越来越少。通过梳理古今中外出版物中插图的流变可以看到,当今的读图时代正出现一种图像对另一种图像的霸权:大众传播领域中大量图像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再生的自然”,柯勒律治关于“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诗句,恰巧隐喻了读图时代的某种窘境:在图像的海洋里图像正在“消逝”。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插图何以几度兴盛?作为绘画中的一个很小的艺术门类,插图除了装点文字还有哪些独特的价值?融媒体时代,插图的式微又会带来哪些新问题?本文尝试就上述话题略作探讨。

    2023-01-28详情
  • 文艺批评参与美育的必要性探究(李雷)

    从育人的角度讲,艺术批评教育带领受教育者发现、感受与评判艺术之美的过程,亦是引导其接受美育的过程。而且,对于文艺作品价值的阐释与评判,可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审美人格与道德人格的成熟,助力美育之内在德育功能的实现。更为关键的是,艺术批评教育,不止于培养和提升受教育者的艺术感知力、理解力和鉴赏力,且与美育的“完人”目标高度契合,同样指向情感的和谐与人性的健全。鉴于此,新时代学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有必要将艺术批评教育纳入其中。

    2022-12-26详情
  • 论文化创意实践的美育属性(王文革)

    文化创意实践作为一种审美活动,能创造不一样的审美对象、塑造不一样的审美主体,具有突出的美育属性,可以克服现有美育工作的“美中不足”,助益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2-12-26详情
  • 奥运会开幕式音乐设计评述——兼论当代应用音乐创作价值观(徐志博)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音乐设计与现场演出、仪式进程紧密贴合,制作水平一流,本真展现了当今社会高度媒介化、“实用主义”的音乐创作美学。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是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历史回顾与当代书写,客观依循社会的主流音乐审美;遵照特定的文化、应用价值方略,服从超大型文艺创作工程的“顶层设计”。当音乐成为综合艺术创作中的某种“中心要素”,主客观条件达到协调统一,应用音乐创作同样能获得极高的艺术价值。中国专业音乐创作领域正面临着不可回避的业态变革与价值转向。如何在更为多元的创作实践中求得艺术性与应用性的兼容是摆在广大音乐创作者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

    2022-12-19详情
  • “国潮”舞蹈现象中的“破”与“立”(李丽娜)

    “国潮”热现象是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的折射,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的显著提升。本文以“国潮”舞蹈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其呈现出的新气象新态势,分析梳理“国潮”舞蹈现象反映出的舞蹈理论“破”与“立”的诸多关系及表现,以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新时代舞蹈艺术繁荣发展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2022-11-29详情
  • 网络文艺评论建构的三个基本向度(彭宽)

    网络文艺评论建构是文艺评论自觉走进新的评论场、自觉聚焦新的文艺实践、自觉实现传统文艺评论在互联网时代的迭代发展和开放延伸的必然要求。网络文艺评论建构需要把人民立场、实践品格、时代需求作为自身的基本向度,当务之急是引导网络文艺突破发展瓶颈,在建构网络文艺的同时完成对自身的建构,在塑造网络文艺的同时进行自我的塑造,在对网络文艺实践的言说中推动自身话语体系和理论结构的丰富和完备。

    2022-11-23详情
  • 铸造辉煌的历史画卷——新时代以来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亮点、特色及其评价(夏燕靖)

    新时代以来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这些作品在党史学习教育与党建工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新时代的建设事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抗击新冠疫情等六个方面呈现出新的亮点,同时还彰显了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中更注重对艺术本体“可见性”的挖掘、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等艺术特色。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如:主题性创作与个人艺术风格的有机结合、“绘画性”的体现与强化、创作形式的多样化等。对新时代以来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讨论,不仅是为了确立当代美术创作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还是促进主题性美术创作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时代特色、人民特色和艺术特色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让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能够涌现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优秀作品。

    2022-11-23详情
  • 对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理论起源和现实依据的再思考(袁一民)

    目前众多影视研究学者在“中国电影工业美学是什么”的问题上进行了学术争鸣,围绕它的理论起源(学理适用)和现实依据两个问题各自提出了质疑和回应。本文通过对电影工业美学的社会实践发生场域进行分析,认为其学理性形成路径应该是融合传统艺术美学、当代消费美学和现代社会美学形成的,并不存在单一的理论脉络延续走向。同时,本文对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现实依据的思考直接从中国电影与中国工业社会发展双向影响的关系视角出发,根据电影工业美学的源发条件和社会背景,对电影工业美学的现实审美特质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阐释。

    2022-10-26详情
  • 拼贴与重塑——文化视域中古风歌曲歌词创作之我见(武玥)

    古风歌曲是中国风歌曲在网络时代的表现形式。其歌词汲取了古诗词等传统文艺形式的精髓,以拼贴、重构等创作手法,凭借网络原创的标签打造了流行音乐的新风格,呈现出跨界破壁的强劲发展趋势。对于古风歌曲歌词的文艺检视,是以一种维护人文精神和文化尊严的理性态度,倡导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维,在提升文化品位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的特性,以激起新一代年轻受众的强烈文化认同。

    2022-08-12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