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艺海杂谈
  • 戏剧“结构”中人物的立体呈现——以当代九部历史剧作品为例(于鹏 郭海瑾)

    戏剧中,结构是对舞台时空的组织和安排。古今中外诸多戏剧家将结构奉为第一要素,并且提出了多种结构分类法,如影响至今的开放式结构与锁闭式结构。然而,作为话剧领域中一种独特题材的存在,中国当代历史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呈现已然不能用开放式结构或锁闭式结构来解读。谭霈生先生致力于戏剧本体的研究,他从情境的运动形态出发,对结构进行了分类。本文依据谭霈生先生提出的戏剧结构类型,通过对当代九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剧作品进行分析,探究戏剧结构中历史人物的呈现方式及其对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2021-07-23详情
  • 工艺美术与书法相结合的双重价值——论张仃的书法观(高文兴)

    张仃是新中国工艺美术创作的代表人物,也是工艺美术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同时,张仃自幼学习书法,也是一位书画兼优的艺术家。基于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张仃将自己对工艺美术的认识,融入到对书法的理解当中。他认为,书法也是工艺美术的一部分,新中国的工艺美术从业者可以在工艺美术与书法的结合中,做出更多新的尝试。本文围绕工艺美术与书法两种艺术类型的本质、特征展开讨论,并对张仃书法观点对于推动书法及工艺美术设计在当代进展作了分析。

    2021-06-23详情
  • 全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学理思考(甘元 谢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凝聚着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情感精神。全媒体时代,传媒生态向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在此语境中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构建当前全媒体传播场域的文化话语体系,推动传统文化建设,就需顺应传媒发展大势,利用数字化技术及媒介优势,规避媒介融合所带来的诸多风险,从而把握全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规律、创新全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手段。

    2021-06-23详情
  • 叶问系列电影的结构策略与审美经验(刘学华)

    由叶伟信导演、甄子丹主演的叶问系列电影,讲述了一代咏春宗师的传奇故事。历时11年,其所包含的四部影片陆续上映,实践中探索生成了影片系列性结构策略,并以嵌入现实政治和文化语境的审美经验形塑了系列品牌调性。本文从叙事程式、角色功能和情感表达的三重维度,分析阐述叶问系列电影的结构策略实践与审美经验建构,以期为华语电影系列化拓展路径提供参考。

    2021-06-23详情
  • 线上播出推动电影发展新浪潮(王锋 赵晖)

    电影《囧妈》在线上首播,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也遭遇了行业的坚决抵制,不同态度耐人寻味。《囧妈》的线上首播突破了电影发行的传统格局,打破了线上流媒体和线下传统影院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挑战了电影发行顺序的龙头地位,开启了线上发行的新模式。线上播出的出现,是电影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满足了观众的现实需要。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传统影院和线上播出之间的平衡,而5G技术的赋能,全面提升了线上的播出质量和观赏体验,甚或引发电影的技术革命。

    2021-06-21详情
  • 电子游戏艺术的交互性表达及其启示(刘衍泽)

    电子游戏作为数字化技术背景下游戏的一个分支,拓宽了游戏的内容与形式,将八大艺术类型进行融合并与玩家互动,形成了独特的体验,优秀的游戏作品甚至被冠以“第九艺术”的名号。电子游戏的发展演变越来越突出对艺术表达的诉求。交互性作为电子游戏的独特语言,将审美模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探索形成了艺术表达的新形式。MDA框架是由机制、动态和美感构成的解构游戏的框架,本文借由拓展后的MDA框架,对电子游戏的交互性与艺术表达进行分析,探索交互性如何对艺术表达产生影响。

    2021-05-24详情
  • IP转化的产业偏好与创作特征:基于网络剧集的统计研究(梁君健 苗培壮)

    随着互联网与影视行业的深度融合,IP电视剧自2015年来形成了创作热潮,日益为学者和行业所关注。本文总结了2015年至2019年这五年间互联网热播IP电视剧的基本特征。统计发现,五年中,排名年度前列的热播网剧中IP剧的数量恰好占50%,且随年份呈增长趋势。“晋江文学城”贡献了最多的IP资源,而“爱优腾”加上华策影视这四家头部影视集团几乎垄断了绝大多数IP电视剧的生产,古装奇幻剧和都市爱情剧是占比最高的类型。IP网剧的收看热度和观众认可度之间则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关联。上述的这些特征,展示出IP网剧在形态的固化和创新之间的张力。

    2021-05-24详情
  •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电视剧高质量发展刍议(傅守祥 魏丽娜)

    对标对表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电视剧艺术的创作生产已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其精品战略必然兼顾文化—社会属性与市场—商业属性。电视剧创作表演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正心正念育正典;其精品战略需要坚持内容为王,尊重艺术规律,在艺术上和技术上追求更高标准,在细节和表演上追求真实丰富。电视剧创作生产的高质量发展,是各方合力集成、多重因素剧烈博弈的结果,离不开监管治理的细节规范。社会主义文艺的目的在于培根铸魂,期盼未来创演制播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佳作,大力发挥文艺引领时代风气的功能。

    2021-05-24详情
  • 年轻态:艺术创作生产的风格趋向和价值取向评析(彭文祥 王万玲)

    在当前新的媒介生态、艺术生态和产业生态中,“年轻态”已渐成艺术创作生产的一种风格基调。这一风格基调的形成是诸多矢量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互联网发展、产业繁荣、媒介革命、数智赋能、文化变迁等方面的现实动因,还有当代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历史底色和结构性因由。“年轻态”艺术创作生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破除迷障、守正创新,尤其是要遵循创作生产的内在规律和审美判断的价值标准,避免种种似是而非的审美迷误和“媚青”陷阱。

    2021-05-24详情
  • 从“大人”观念看当代山水画境界的缺失(杨琼)

    自有山水画之历史以来,山水画中所彰显的那种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就一直在后世画家的创作中传承并发展着。传统知识分子固有的“大人”观念对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而孕育出画家的悲剧意识与审美精神,使山水画作为一种艺术哲学独树一帜于世界艺术之林。然而,随着历史的更替和科学的发展,“大人”观念与时代的文化意识及其生态之间出现了难以调和的一面,中国当代山水画缺失大境界,不仅要从传统中找原因,还要从画家自身找原因。

    2021-04-21详情
  • 从身体里发出诗性的声音——论穆旦与中国现代诗的升华(王学海)

    穆旦用诗对苦难与压迫作着最直接的反抗。他的诗以思想铸就名句,在公共历史空间为诗学补充着一个新维度,在生活与社会环境中凸显个性的尊严与美学追求。诗人自身也如王国维所寄寓的,成为一个“不忘天职”的诗人。从穆旦身体里发出诗性的声音,是心与词语建构中对社会与公共空间作出放大的人民性的强烈表达。它是精神超越,也是历史性突围。诗人以文本中的思想,竖起中国现代诗的新碑。作为仰望星空式的中国现代诗的开拓者,穆旦在思想之诗与词语探索中,让中国现代诗实现了升华。

    2021-04-21详情
  • 喜剧表演中的形体夸张美学:以 《虚假丫鬟》为例(韩鑫)

    喜剧作品有其独特的美学特点,《虚假丫鬟》又名《狡诈惩罚记》,是18世纪法国泰斗级剧作家马里沃的代表作之一。2019年第一次登上中国舞台,其形体表现美学夸张且独具魅力,对探究舞台戏剧创作的东西方文化融合、古今对话等具有重要艺术价值。

    2021-04-21详情
  • 戏曲电影的机遇与挑战(罗丽)

    近年来,中国戏曲电影在步入繁荣复兴的同时,也依旧面临着种种问题,急需解决。多元的实践途径,多样化的审美呈现,是戏曲电影在艺术实践中对“一片一格”创作美学最佳的诠释。21世纪以来,新技术的加持、新观念的介入,戏曲电影尝试在审美体验上,突破片种对戏曲时空观念和舞台表演程式的依赖,以此贴近当代。同时,只有戏曲电影真正进入院线,拥有成熟稳定的观众群体以及有效的票房,并建立适合具有自身特点、能长期运作的产业平台,才能把戏曲的传统魅力与当代价值通过戏曲电影展现出来,体现戏曲电影“守正创新”的实践品格。

    2021-04-16详情
  • 慷慨悲歌 向死而生——抗疫文学与戏剧的中西演进(谢柏梁)

    本文从公元前1300年间文学戏剧所呈发出来的命运观与仪式感、公元后1800年间文学戏剧所凸显的人性之美和时代反思,以及20世纪以来120年间文学戏剧中所渗透出来的悲悯感和存在论,来看中西抗疫文学与戏剧的演进路径、重要观念和发展趋势,以及人性的发展、观念的深化和文艺演进的潮头。分析三大时期的现象级作品,有助于把握中西方抗疫文化的发展态势。中国作家艺术家的抗疫文艺作品也必秉承传统文脉,体现东方美学,汇入世界佳作之林。

    2021-04-16详情
  • 中国医疗现实的影像重构与传受机制——以《中国医生》等纪录片为例(牛光夏 夏侯姿维)

    纪录片的“真实”并非对现实的简单复写,作为媒介传播的内容,在当前医疗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参与着国家政治话语的诉说,其呈现的“现实”必定是经过了考量和建构的。《中国医生》等医疗题材纪录片经过选择与重塑的主观处理,借由纪录影像为社会大众构建出当下中国医疗的现实图景,引导观众对纪录片中的故事和价值产生共情与认同,以实现促进医患和解的效果。但在实际的创作和传播中,理想化的医者形象与“牺牲者”话语,虽有传播医疗常识、助益缓和医患矛盾之用,但要改变观众的固有认知并非易事,医疗题材纪录片仍有进一步言说与表达的空间。

    2021-03-15详情
  • 网络拟古世情小说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空间(张春梅 郭丹薇)

    以“网络拟古世情小说”为底本的网络类型文和近几年形成热度的家族故事,在粉丝量和阅读量上堪称现象级文化事件,是互联网时代经济力、文化力的重要标识。“家族”不仅是中华传统社会的组织要素,也是中国小说史中的重要书写对象。经《红楼梦》等重要文本发端,历经几个世纪变迁,网络拟古世情小说在历史想象、空间架构、权力关系、伦理情感、主体意识等方面体现出今人与传统的复杂关联,折射出传统文化在当下中国文化系统中的特殊位置和复杂意蕴,提供了管窥当代大众美学的有效路径。

    2021-03-12详情
  • 爆款网络剧审美特征与机理研究(马立新 安楠)

    爆款网络剧是一类兼具高流量和高品质的作品,在人物性格塑造、叙事情节设置和视听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显现出独特的本体特征。它通过双边互动和引入争议话题,解构和重构出标志性的精神娱乐场域,形成了别样的接受美学。

    2021-03-12详情
  • 当下扶贫剧创作和传播得失管窥(薛晋文 张自清)

    当前,扶贫剧是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中的佼佼者。荧屏叙事主体具有浓郁的时代性,典型人物塑造追求“诗艺”和“诗意”的有机统一,主题内涵具有厚重性和开拓性。与此同时,扶贫剧在传播方面探索借力年轻实力偶像传播主流内容的可能性,通过台网联动,助力口碑营销,扩大内容传播,以平民化的生产理念有效拓展了受众范围,新时代的扶贫剧为传统农村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然而,当下扶贫剧并非白璧无瑕,存在着史诗性作品匮乏、表现题材和内容过于狭窄、叙事本土化和大众化用力不足、网络宣传营销的自觉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

    2021-02-10详情
  • 影像新时代中摄影的嬗变与守望(李树峰)

    本文从近年来多个大型摄影回顾展和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等重大主题中摄影人的自觉行动出发,分析影像与历史之间、与记忆之间、与现实观念之间的多重关系,展开对新时代技术革命条件下,摄影实现大众化和日常化之后,影像在电子网络时代向“虚拟现实”的演化,以及影像传播中呈现的个体化、直接性、漩涡状和波浪式特点的探讨,回答当前摄影创作中对静态影像、风景摄影、社会纪实摄影发展走势的疑问,提出了摄影艺术性与物性之间的关联以及可拓展的多个维度和思想空间。

    2021-02-10详情
  • 民营美术馆的公共价值与发展策略管窥(李尽沙 张瑜)

    社会文化的变迁对艺术组织的存续提出新挑战,美术馆在其中也面临着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困境,民营美术馆则面临更严峻的运营问题。笔者认为,将构建艺术公共领域作为发展定位,才能为民营美术馆寻找出路。遵循艺术公共领域的建设原则,民营美术馆应当以观众体验为运营核心,以先锋探索为价值引领,结合引导式的全面开放、形成公众艺术观念、限制一般性艺术探讨、对外交流扩展等策略,从而获得受众认同、建立艺术话语。坚持搭建艺术公共领域的重要平台,才能实现美术馆以社会赞助为基础的良性发展,进而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

    2021-01-18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