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艺海杂谈
  • 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视野下的舞蹈创作(凌逾)

    粤港澳大湾区舞蹈文化创意体现在多个方面:舞蹈与岭南传统文化交相辉映,活用海上丝绸之路元素,传统与现代流转协调;不仅开拓形式之新,还拓展思想之深,舞文跨界,内外兼生。大湾区舞文艺术将更加立足本土,走向海外,兼容并包,跨界共融。

    2019-03-07详情
  • 中国武侠电影的三个发展阶段(刘涛)

    本文从“武”与“侠”关系的角度,审视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历程,把中国武侠电影归纳为“武”“侠”“打”三个阶段。文章通过对武侠电影史三个阶段的梳理,探究了中国武侠电影与“侠”的结合关系与分合历程,阐释了武侠电影化的时代特征和美学意义。

    2019-02-18详情
  • 中国歌舞片的类型探索及可能(宋维才)

    歌舞片作为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在中国一直是种边缘性的存在,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歌唱片到五六十年代的现代歌剧片、民族歌舞片,再到八九十年代的音乐故事片、舞蹈片,中国歌舞片不仅数量极少,也一直未能形成清晰的类型特征。进入新世纪后情况有所改善,不仅出现了像《如果•爱》这样把好莱坞歌舞片元素同中国叙事、审美体系相融合堪称经典的作品,也出现了像《天台爱情》这样以市井浪漫赢得市场的商业片范例。虽然歌舞片作为一个独立类型的存在感还很弱,但独具的艺术魅力和市场潜力已经显现。歌舞片已具备突破性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未来能否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对于中国电影的多样化发展以及电影强国战略的实施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2019-02-18详情
  • 当代中国电影的公共参与属性和实践路径(谭政)

    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改变了对我国电影性质的认知,从单纯强调电影的宣传教育性质,到逐步重视电影的娱乐性质,具有明显娱乐特点的电影不断增加,也促使我国自电影产业化改革后仅用了十余年时间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是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影娱乐化一家独大的现象越来越突出,造成叫好叫座影片不多的问题。我国要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实现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和电影文化影响力的本质提升,除了在电影叙事、电影技术、产业链完善、电影管理等方面着力外,也需要拓展对电影性质的认识,特别是认识和强化电影作为文化实践的公共参与性。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电影行业的多元而健康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电影作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责任的实现。

    2019-02-12详情
  • 沈从文小说《知识》的文本解读与当代意义(李文浩)

    沈从文在短篇小说《知识》中讲述了一个有关生死的奇特故事。作者通过对佛经母本的刻意改写,有意拉开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传达出对知识的独特见解。知识、智慧和生命构成了沈从文检视知识有效性的三个维度,对于知识的过度推崇,对于生命力量的有意忽视,会消解智慧,使知识变成无用的欲望载体。沈从文的知识观与文学观互为映照,他对于作者重要性的强调,对于知识与文学关系的探讨,对于创作与生命问题的考察,对于人民的热爱与尊重,为当代作家知识观与文学观的树立提供了借鉴。

    2019-01-10详情
  • 论家庭因素对尤金·奥尼尔戏剧创作的影响(唐凌)

    在尤金•奥尼尔的生命和艺术历程中,1912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这一年他得了当时堪称白色瘟疫的肺结核病,被送入疗养院治疗,生死未卜。正是在疗养院休养治疗期间,他通过阅读包括斯特林堡、易卜生等人在内的现代剧作,确立了从事严肃戏剧创作的人生目标。30年之后,他在自传性的著名剧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第一次向世人披露了他和他的家人之间不为外人所知的家庭隐秘和辛酸历史,而且细致地回顾了自己在决定投身现代戏剧时所受到的父亲所主导的家庭生活的复杂影响。

    2019-01-08详情
  • 谈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流行乐坛中的港台音乐(李广平)

    本文梳理了台湾流行歌曲和香港粤语歌曲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在广东的最早传播路径与接受历史,分析了台湾和香港的音乐人对广东音乐人的言传身教,及其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启示和意义。

    2019-01-07详情
  • 从《初心》看当下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与传播的得失(丁莉丽)

    《初心》于2018年初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不但收获了高收视率,而且受到农村观众的大力追捧,显现出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独特市场优势。但是该剧并未获得匹配的网络口碑,主要在于生活质感不够,审美理念略显封闭,未能对接观众多元化的价值格局。在宣传营销环节,该剧固守传统宣传模式,运用新媒体营销手段不够,直接影响了传播效果。《初心》作为一部典型的农村电视剧,其生产运作得失对于当下农村题材及主旋律电视剧创作具有参照价值。

    2018-12-18详情
  • 从上海昆剧团看改革开放40年昆曲的传承创新(刘玉琴)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戏曲成为中国社会不断发展、传统艺术日益兴盛的生动投影。上海昆剧团的组建与改革开放同步,几十年来,经历坎坷,走过风雨,于今绽放着月落重生般的精致与美丽。上昆把一个艺术种类的活力调度了起来,让上海乃至中国步入昆曲时代,而时代对昆曲的呵护在艺术传承中又得到尽情绽放。认真审视和总结上昆的经验,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

    2018-12-17详情
  • 小说,除了故事还有爱(蔡益怀)

    小说,就是讲故事,但又不是纯粹在说故事,相反是在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对社会的洞察。小说的创作始终讲的是洞察力、表现力,即对社会人生的体察与烛照,以及故事的精巧、圆满,给人带来阅读乐趣,同时又让人得到一种人生的启迪。

    2018-12-17详情
  • 小剧场豫剧《伤逝》对小说的转换(李红艳)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也是一部意蕴丰厚、风格凄婉的小说,更是不少艺术门类作为题材源的一部小说。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从形式探寻,表达转换,作品气质及叙述基调等三个方面,对小剧场豫剧《伤逝》从文学到戏剧的转换做了条分缕析的阐发,并间或涉及昆剧《伤逝》的叙述策略,展示了同一题材的不同可能。

    2018-11-23详情
  • 试论“老五届”散文家群体(周纪鸿)

    本文系在全国首次提出“老五届”散文家群体的概念,并对“老五届”散文家群体的客观存在进行了概括归纳,对其作品的特点、贡献和局限进行分析研究;对“老五届”散文家群体形成的原因、师承以及在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进行探析;呼吁对“老五届”散文家群体的散文创作、散文理论与散文批评开展系统研究,多角度挖掘其深层意义和作用,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

    2018-11-22详情
  • 从“剧本艺术”到“剧场艺术”(谷海慧)

    近几年的戏剧演出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剧作不再重视故事,传统的剧本艺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相应的,戏剧的动作性被凸显,戏剧作为时间与空间艺术的特性获得强调。也就是说,戏剧被作为特定时间内发生在剧场空间里的艺术来经营。具体而言,首先,形体和状态变得重要了,这就意味着演员变得重要了;其次,舞台上的同步影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角色叙事功能;再次,出现了很多议论体戏剧,它们具有高密度语义、诗意的、有哲学深度的“话语”特征。较之于传统剧本艺术,剧场艺术在演员能力、观演关系等方面寻找了一些新的可能性。然而,需要认清的是:剧场艺术只能挑战剧本艺术,却不可能取代剧本艺术。

    2018-09-30详情
  •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模式创新(朱传欣)

    网络电影、网络剧和网络综艺节目成为时下最受欢迎、最为热销的网络视听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主导着网络社会的文化议程。近年来,综艺节目明显从电视媒体向网络媒体转移,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呈现出区别于传统电视综艺节目的崭新特质。本文从生产、传播、消费、评价和营收五个方面对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产业模式创新做出论述分析,同时指出网络自制综艺产业在当前阶段所面临的风险。

    2018-09-30详情
  • 明星工业美学视角下 “主旋律”电影的青春化探索(韩思琪)

    从《建国大业》开始把明星镶嵌进历史影像之中,到《建军大业》体现为一种自觉的“年轻态”美学追求,至此明星工业由电影明星迭代至年轻偶像,可看作是主旋律影片的一条青春化进路探索。其青春气息搅动的远非历史和记忆本身,更多的是一种关于现实颇具意味的建构,并准确地刺到了粉丝文化的神经。这是“主旋律”的一种“人性化”诠释策略,就文本构成和观众接受而言,完成了青春版“主旋律”对年轻观众的召唤。

    2018-09-30详情
  • 从《经典咏流传》看歌曲的经典化方式(陆正兰)

    文艺作品经典化通常有两个环节:社会选择与历史保持。但在这两个环节上,歌曲与其他艺术门类都表现出不同。歌曲主要是靠媒体引导的歌众选择,靠歌众自觉传播,在不断翻唱的流传链中,歌曲被歌众经典化。歌曲的“块茎模式”传播和不断脱离原语境的“老歌翻唱”,动态地保持了经典库歌曲。歌曲这种经典化的模式或许能给其他文艺门类经典化有所借鉴。

    2018-09-28详情
  • 新诗之难如是说(孙仁歌)

    诗歌作为人类文学史上起源最早的一种文体,具有穿透读者灵魂的强大艺术“感染力”。诗歌语言和形式创造对于新诗有重要意义。所谓形式美,指的是音乐美、节奏美乃至分行美等。要实现音乐美及节奏美,就对诗歌语言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2018-09-28详情
  •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中的“粮食”(秦凤华)

    “粮食”这一元素的广泛运用,使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呈现出显著的粮食叙事,且有多种类型和功能。与民国电影和新时期电影相比,“十七年”电影的粮食叙事呈现出“现身频繁、内涵独特”的特异性。这一特异性的形成有其复杂而深广的历史、社会、政治和创作根源。

    2018-09-27详情
  • 评弹艺术定位及“双创”实践(孙光圻)

    评弹艺术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是亟待我国曲艺界和文艺理论界深入探讨的重要命题,而从理论上科学定位评弹艺术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考察人类历史上各种艺术样式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作者从理论上提出了以艺术信号的物质形态及其结构作为划分任何艺术样式的定位标准。并以此认知,阐论了评弹是一种以说唱为主、基于想象审美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样式的基本定位。这一理论定位要求评弹“双创”实践尊重评弹想象审美互动的本真性,尊重评弹作为综合表演艺术的发展动态性。因而,必须主动适应新时代评弹欣赏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新时代艺术渗透与审美互动的变化,主动适应新时代评弹演出与传播模式的变化。

    2018-09-27详情
  • 于右任以帖济碑的艺术探寻(苟君)

    王羲之当年变古法创新体,造就千古以来行草书的经典,他的这种创造从形式上直接割裂与篆隶书的承接关系而自成体系,成为后世帖学直接取法的源头,经过一千多年来的流传,帖学式微,自清代中后期碑学中兴。于右任熔碑帖于一炉变成另外一种书风,但是碑帖结合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嫁接或相加,它需要辩证的取法对象和取舍尺度,对于右任书法的多元化探寻,有助于当代书法发展。

    2018-09-26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