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经典化通常有两个环节:社会选择与历史保持。但在这两个环节上,歌曲与其他艺术门类都表现出不同。歌曲主要是靠媒体引导的歌众选择,靠歌众自觉传播,在不断翻唱的流传链中,歌曲被歌众经典化。歌曲的“块茎模式”传播和不断脱离原语境的“老歌翻唱”,动态地保持了经典库歌曲。歌曲这种经典化的模式或许能给其他文艺门类经典化有所借鉴。
诗歌作为人类文学史上起源最早的一种文体,具有穿透读者灵魂的强大艺术“感染力”。诗歌语言和形式创造对于新诗有重要意义。所谓形式美,指的是音乐美、节奏美乃至分行美等。要实现音乐美及节奏美,就对诗歌语言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粮食”这一元素的广泛运用,使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呈现出显著的粮食叙事,且有多种类型和功能。与民国电影和新时期电影相比,“十七年”电影的粮食叙事呈现出“现身频繁、内涵独特”的特异性。这一特异性的形成有其复杂而深广的历史、社会、政治和创作根源。
评弹艺术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是亟待我国曲艺界和文艺理论界深入探讨的重要命题,而从理论上科学定位评弹艺术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考察人类历史上各种艺术样式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作者从理论上提出了以艺术信号的物质形态及其结构作为划分任何艺术样式的定位标准。并以此认知,阐论了评弹是一种以说唱为主、基于想象审美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样式的基本定位。这一理论定位要求评弹“双创”实践尊重评弹想象审美互动的本真性,尊重评弹作为综合表演艺术的发展动态性。因而,必须主动适应新时代评弹欣赏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新时代艺术渗透与审美互动的变化,主动适应新时代评弹演出与传播模式的变化。
王羲之当年变古法创新体,造就千古以来行草书的经典,他的这种创造从形式上直接割裂与篆隶书的承接关系而自成体系,成为后世帖学直接取法的源头,经过一千多年来的流传,帖学式微,自清代中后期碑学中兴。于右任熔碑帖于一炉变成另外一种书风,但是碑帖结合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嫁接或相加,它需要辩证的取法对象和取舍尺度,对于右任书法的多元化探寻,有助于当代书法发展。
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造型观或造型意识,而是思维方式、美学趣味与表现方式的统一。写意画强调作品有着充盈的真善美,丰沛的精神含量,高雅的思想情操,以及浪漫的人文情怀。
北大艺术学科的目标可集中在培育有思想的引领未来的艺术学人上——思想的原创性、理论思辨的开阔性与严谨度、人文底蕴的沉厚度与艺术形象的创造性和未来性等之间应当水乳交融地涵濡为一体。
书法欣赏是书法创作的延伸,欣赏贴近作品,给予细读,通过欣赏揭示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不同的欣赏者的欣赏层次、手法、识见有很大差距,因此作品被夸大、误读的现象也存在。
越剧《红楼梦》至今演出约10万场,戏曲观众约两亿,电影观众约20亿,碟片与网上观众超过10亿。这是当代文化艺术领域内,经得起历史的淘洗和观众的检验,第一部当之无愧的高峰之作与传世经典。
本文建基于诸多现当代艺术的具体案列,以跨艺术品类融通视角,从色彩、造型、符号与精神等层面,详细论述民间艺术向精英艺术、民间艺术向主流艺术、民间艺术向大众艺术转化的三类方式与肌理,比较三者的异同,阐明民间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背后的深层品味机制,由此揭示精英艺术家在民间艺术向其他两类艺术转化中的品味调控作用,指出反思与重建精英艺术的创造力对实现民间艺术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具有根本意义。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绘画形式、思想进行比较,从传统文化中的“止观”“静虑”的角度,认知方法,“心”的内外观察等处,把中国绘画的形式、内容特点做出相应的提炼和梳理,借以解析中国绘画的精神内核。
中国书法的风格形态异常繁多,多流派、多风格也是长期以来书法得以繁荣和发展的原因。就其表现内容、方式和审美效果而论,是有迹可循、有类可归的。研究书法风格的类型,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书法风格概念的含义及其扩展延伸的历史变化,有助于按照某种风格概念对某些书法作品做风格分析,加深对书法作品形成和表现方式的理解。
《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战狼2》等热映的荣光背后,蜿蜒着艰辛曲折的进路历程。30年来,从主旋律电影到主流电影,再到特战英雄电影的探寻之旅所展示的新路径与新现象,显示出中国本土主流电影终于驰上了类型打造的轨道。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十七年文学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成为很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却并没有留下很多值得关注的经典。本文试图通过对十七年时期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状况的梳理,尤其以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为例,对当时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思想理论资源和问题进行辨析,寻找十七年时期为什么没有出现具有持久影响力的作品的原因。
厉彦林的乡情散文从赤脚和布鞋的文学意象出发,以写实的真情感动着读者,富有新时代的气息,他的散文“赤脚走在大地上”,“赤脚”成为他的散文的艺术出发地,也成为他的艺术散文的鲜明特质。
本文论述了“水墨”和“中国画”这两个概念的缘起由来,进而指出了“都市水墨”这一提法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揭示了中国当代都市文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是“都市水墨”创作的现实根源,评析了“风景这边独好——都市水墨展”的艺术成就。
荀派艺术融青衣、花旦于一炉,唱做俱佳,会戏无数,坚持写意,重视生活。其传承者孙毓敏不仅忠实继承,更大胆创新,不仅戏演得好,且人教得好,为再传弟子及后来者面对新世纪的再起航留下极为可贵的可资效法与再创造的蓝本与教材。本文重点剖析了孙毓敏及其再传弟子演出的《红娘》《勘玉钏》《金玉奴》《杜十娘》《痴梦》《马前泼水》《陈三两》等荀派优秀剧目,进一步分析探讨荀派艺术的风神与魅力。
本文梳理了中国流行音乐作品与民族音乐资源的运用和成效,以具体作品和音乐家为例,分析了中国音乐走向世界性舞台参与世界文化潮流塑造的可能与路径,提出中国流行音乐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应提高文化自信,确立文化坐标,在不同的题材中选择创作方向等。
从中可以看出,网络文学的“游戏性”是由结构的具体性所决定的,这种游戏性与具体作品所属的类型密切相关,并不普适于所有的网络小说,也因此不能简单地由“网络性”和“文学性”推出。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网络文学虽然鲜少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写实”,但它仍然可以以游戏式的抽象结构为中介与现实发生关系。
近年来,中国电影积极响应文化强国战略,在推进产业结构性调整的同时,不断深化电影供给侧改革,提质增效与升级换代成为实现电影强国建设的重要方法论。当下,中国电影新力量一方面聚焦质量提升,探求适应新时代语境的商业模式,满足新观众个性化、高级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则大力完善电影工业化体系,提升工业化水平,建构电影工业标准及美学体系,推动我国电影产业链条、创作模式、理论批评、观众群体及传播方式等多层面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