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艺海杂谈
  • “剧”“曲”本应两相宜——王仁杰创作转向之得失管窥(吴韩娴)

    作为“武夷剧作家群”的代表,王仁杰的剧作不仅保留了旧传奇的叙事范式,更发扬了梨园戏的诗文传统,成为福建剧坛上返本开新的代表人物。然而,在“后《董生与李氏》时代”里,王仁杰的创作却发生了转向:他进一步转向中国古典戏曲的抒情传统,追求“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消解激烈的冲突、放弃曲折的情节,将笔力倾注到对人物复杂心绪的描摹和深沉情感的倾吐之中。但是剧作家也因追求真淳与典雅,于有意无意间将削弱戏剧性视为“落尽繁华”与“转向抒情”的必要手段,把“诗性”与“戏剧性”隐然对峙起来。从舞台演出的角度看,这反映了新编戏创作将剧作的重心由“剧”向“曲”转变的倾向。但在观众欣赏习惯已经改变的今时今日,我们仍应重新强调戏剧性——这一支撑剧作的核心力量。

    2020-03-11详情
  • 论诗画融通的儿童美育(王新)

    形形色色的儿童美育实践活动,在当今中国社会可谓蔚为大观;但关于儿童美育在学理上系统的探索与科学的实践研究,在当前中国美育学界却显得极为薄弱。本文基于儿童成长的相关经历,提出诗画融通的儿童美育观,即通过诗画融通,从小系统地涵育儿童锐敏的感觉、滋润的情感、清明的思致、生动的创造和斑斓的生活底色。儿童美育应该以艺术欣赏作为主体,艺术创作作为辅助,艺术批评作为引领,艺术人文作为教养,由此期望能为中国儿童美育提供一个别开生面的视角。

    2020-03-11详情
  • 网络文学批评发展滞后及对策(桫椤)

    对于网络文学乃至整个网络文艺而言,评价体系建设是一项“当务之急”。当前网络文艺中存在的诸种问题,与评价体系薄弱、评价标准缺失和批评方法不当有直接关系。本文从分析网络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入手,在与传统文学批评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寻找制约网络文学批评的难点,探索提高批评效果的可能性路径,提出从事网络文学批评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2020-03-05详情
  • 论钟增亚中国画创作的多元探索(胡良桂)

    在20世纪的中国画创作中,钟增亚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艺术家。他的人物画、山水画等系列作品匠心独具、清新雅致、别具一格,显示了他超凡的创作能力。本文以钟增亚的绘画创作实践为基础,分析了他在中国画创作上的多元探索,以及他在创作表现上的特殊贡献。

    2020-03-05详情
  • 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字体的嬗变(何冰)

    南北朝对峙的格局形成后,造成了南北书法风格的分野。北朝造像题记中,巩义石窟寺历经北魏至北周的多处北朝造像题记书体风格多样。题记中出现楷、隶、行书体杂糅的书写特征,但主体以楷、隶两体或楷、行两体在字体、笔画细节及字形结构上相互杂糅。这些造像题记书法给我们描绘了北朝书法的基本构架和面貌,对我们认识北朝字体的演进和南北书风的异同具有重要意义。

    2020-03-05详情
  • 从《小森食光》到《小森林》:论漫画跨媒介呈现策略及启示(蒋励)

    近年来,由漫画改编成真人电影在国内学界和产业内都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本文以日本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图像小说《小森食光》到电影《小森林》的改编个案为例,将电影文本与原著漫画进行对照,试图从风格、主题、剧作技巧及叙事语言转化等方面,详细解析影片的改编策略,进而探索漫画向真人电影改编的艺术规律,挖掘对我国漫画改编真人电影创作实践的点滴启发。

    2020-03-05详情
  • 如何看待“展厅书法”与厅壁传统(杨频)

    中国书法从自觉以来,就存在两种书写与展示的空间与类型,即案头与厅壁。这种双线并行发展的传统,被当代史论与批评视野中“案头书写”的单一印象所遮蔽。本文想要梳理和强调的,正是一直以来书法史不够重视的厅壁书写与展示传统,以及在今天非实用条件下,看待展厅这一书法主要存在方式的理性视角。同时,本文还推测,迭代更新的数字虚拟图像技术、能在移动屏幕或厅壁空间便利地设置虚拟展厅、作品尺幅和细节的任意调节等,都有可能逐渐模糊案头与厅壁的界限,带来两种审美习惯的和解与合流。

    2020-03-05详情
  • 从《本草中国》看传统文化纪录片缘何赢得观众(孙虹 雷建军)

    继《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之后,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成为在大众市场上获得成功的又一案例。作为一部由国家卫计委支持、商业资本投资的大型纪录片,《本草中国》既汲取了过往优秀商业纪录片的创作经验,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突破,成功地让小众题材的纪录片成为大众文化的消费品,给其后《本草中华》《本草中国2》等纪录片颇多启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本草中国》的创作范式,为中国纪录片提供参考。

    2020-01-20详情
  • 从“积淀说”看中国画传统笔墨的传承变革(孟云飞)

    “积淀说”在实践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工具,它揭示了人类审美心理的产生、形成和诸多变化。从“积淀说”角度考察中国画传统笔墨的演进过程,会发现传统笔墨的发展正是在“积淀”基础上不断“突破”的过程。

    2020-01-20详情
  • 转型期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叙事话语变迁(范志忠 王家明美)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叙事话语从20世纪80年代初侧重于对农村愚昧落后意识的批判以及现代文明的启蒙、反映现代性与农村遭遇后激起的思想嬗变与情感波澜,演变为新时代以来日益关注如何在现代文明的感召下劳动致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农村题材电视剧深刻透视农村与农民从外在生活到内在精神的变迁脉络,以纪实性与艺术性兼容的审美追求,谱写了一曲新时期中国农村与农民波澜壮阔的“山乡巨变”之歌。

    2020-01-19详情
  • 沈鹏先生的文化忧思对当代书法的启示(白锐)

    本文以沈鹏先生对文化发展的四点忧思为基础,以当代书法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从提高文化水平改变书家“泛化”、呼唤人文思想重塑书法艺术“高峰”、树立历史意识处理好书法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增强共同意识有效对外传播中国书法四点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引起学界的深入研讨。

    2019-12-31详情
  • 从双重时空看女性网游小说的内在特质(邓韵娜)

    互联网特别是网络游戏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以网络游戏为主要内容或故事背景的网游小说。女性网游小说在作为男性网游小说全部内容的虚拟游戏空间之外,增添了日常生活空间的维度,并将游戏世界的单一直线叙事转向双线叙事,即男女主人公游戏中的历险与生活中的情缘。双线叙事不但让游戏空间与现实空间彼此勾连,而且偏离了男性网游小说中打怪升级的终极目标,更侧重于女性主体的性别冒险与自我重建,为有效摆脱市场化影响、提高作品文学性拓开了审美空间。

    2019-12-19详情
  • 新世纪青年雕塑家创作现状分析(刘礼宾)

    20世纪90年代,中国重点美术院校雕塑专业相继进行了教学改革,这一改革的成果在21世纪得以呈现,并表现出了独特的时代特点,尤其在青年雕塑家群体中尤为突出。他们在雕塑创作上突破了传统的固有形式,大胆与时代新兴事物相结合,运用不同材质和手法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本文对这些新现象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梳理和总结,并对其理论基础以及现实背景进行了初步分析。

    2019-12-18详情
  •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融合发展之路(王岩)

    表现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民族民间舞蹈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已悄然而生。民族民间舞蹈是不同民族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反映,它深刻表达了各民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并在历史长河的激荡中形成了地域性、自娱性、群体性等特点。时代的发展、文化元素的熏陶,使得顺应时代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变得尤为重要。如何使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民族民间舞蹈愈加精粹,依然是一个需要我们探知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现状考察,分析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地域性民族风格与现代编创手法相结合等解决路径。

    2019-12-18详情
  • 论文艺批评家群体的变迁(宋家宏)

    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文艺批评群体经历了从“四个群体”到“三分天下”的历史性变迁,文艺界领导逐渐从批评现场隐退,学院派批评转型,大众文艺批评从弱势走向蓬勃发展。批评载体也因此发生明显变化,一些曾经对文艺发展产生过重要意义的批评空间消失了,同时,新的空间、新的表达方式则在不断出现。这对中国当代文艺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提出适应其变化的策略。

    2019-12-13详情
  • 网络文学的中国表述:从“九州”玄幻世界开创说起(张春梅)

    中国网络文学在几经质疑和生产机制变迁中,以“中国”这个不可忽视的标志性文化符号进入世界读者视野。“九州”携带着传统文学的印记和网络文学的冲突,在网络平台以其“九州”想象与实践形构出“中国表述”的文化地图。本文关于网络文学的中国表述探求,即从“九州”玄幻世界创建开始,以21世纪初一批玄幻迷的大胆构想为开端,思考其如何在中国文化空间安放“世界”和社会格局、如何重构神话传说,如何建构“中国气质”以及如何表达从中西差异走向南北共融的文化观。

    2019-10-31详情
  • 浅谈动画电影中的陪伴角色(支娜)

    相当数量的动画电影中,主人公有一到两个陪伴角色,这些陪伴角色往往不是人类,多为小动物、小精灵或小怪物。它们向观众提供必要信息的同时,也在控制节奏、调节气氛。面向低年龄层的观众群时,设置陪伴角色能缓和影片的严酷程度,给弱小主角带去助力。好的陪伴角色形象大多可爱、个性鲜活,并有限度地参与到故事推进、主题表达中。近年来我国院线动画电影中陪伴角色的使用并不普遍,有些影片即使设置了陪伴角色,也存在遗憾。本文试图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为国产动画电影创作带去一些有益参考。

    2019-10-31详情
  • 以声叙事 以乐感人——论声乐演唱在音乐剧中的作用(陈冉)

    音乐剧的演唱有其自身的特点,不仅是在发声方面有别于美声、民歌、流行唱法,还必须会用声音来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故事的发展,这是一个好的音乐剧演员必备的演唱概念与技能。思想层面,音乐剧的演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需要演员建立起音乐剧演唱的最高任务是讲述故事的理念;技术层面,演员需要通过对规定情境的感受调动演唱状态,以及通过对动词的想象来刺激演员演唱的积极状态;最终,运用娴熟的演唱技巧和符合规定情境的人物情感表达,完成叙事任务。

    2019-10-31详情
  • 论20世纪80年代云南美术现象的历史成因(汤海涛)

    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人文特色的云南美术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申社”“云南十人画展”“云南画派”“云南绝版木刻”“云南全景花鸟画”“新具象画展”“西南艺术群体”等,都产生过较为广泛的影响。云南美术之所以有现象级的美术作品、美术流派的迭代出现,与上个世纪初云南特有的文化氛围和土壤有密切关系,加上不同的学源与创作方式,使得云南美术创作对于形式的认知和表现成为其重要的切入点。20世纪80年代,云南美术的形式探索对中国美术创作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9-10-31详情
  • 论民歌《龙船调》的历史传承、艺术特色和启示(黄中骏)

    湖北经典民歌《龙船调》是一首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民歌,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衍化,并产生了许多以《龙船调》的音乐及内容为素材的多种文艺作品,体现出民族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文以《龙船调》为例,梳理了其传承展衍历程,以民族音乐学方法探究《龙船调》蕴含的民族音乐传统基因,以文化学视阈阐释如何实现民族音乐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19-10-31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