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艺海杂谈
  • 试论“老五届”散文家群体(周纪鸿)

    本文系在全国首次提出“老五届”散文家群体的概念,并对“老五届”散文家群体的客观存在进行了概括归纳,对其作品的特点、贡献和局限进行分析研究;对“老五届”散文家群体形成的原因、师承以及在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进行探析;呼吁对“老五届”散文家群体的散文创作、散文理论与散文批评开展系统研究,多角度挖掘其深层意义和作用,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

    2018-11-22详情
  • 从“剧本艺术”到“剧场艺术”(谷海慧)

    近几年的戏剧演出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剧作不再重视故事,传统的剧本艺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相应的,戏剧的动作性被凸显,戏剧作为时间与空间艺术的特性获得强调。也就是说,戏剧被作为特定时间内发生在剧场空间里的艺术来经营。具体而言,首先,形体和状态变得重要了,这就意味着演员变得重要了;其次,舞台上的同步影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角色叙事功能;再次,出现了很多议论体戏剧,它们具有高密度语义、诗意的、有哲学深度的“话语”特征。较之于传统剧本艺术,剧场艺术在演员能力、观演关系等方面寻找了一些新的可能性。然而,需要认清的是:剧场艺术只能挑战剧本艺术,却不可能取代剧本艺术。

    2018-09-30详情
  •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模式创新(朱传欣)

    网络电影、网络剧和网络综艺节目成为时下最受欢迎、最为热销的网络视听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主导着网络社会的文化议程。近年来,综艺节目明显从电视媒体向网络媒体转移,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呈现出区别于传统电视综艺节目的崭新特质。本文从生产、传播、消费、评价和营收五个方面对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产业模式创新做出论述分析,同时指出网络自制综艺产业在当前阶段所面临的风险。

    2018-09-30详情
  • 明星工业美学视角下 “主旋律”电影的青春化探索(韩思琪)

    从《建国大业》开始把明星镶嵌进历史影像之中,到《建军大业》体现为一种自觉的“年轻态”美学追求,至此明星工业由电影明星迭代至年轻偶像,可看作是主旋律影片的一条青春化进路探索。其青春气息搅动的远非历史和记忆本身,更多的是一种关于现实颇具意味的建构,并准确地刺到了粉丝文化的神经。这是“主旋律”的一种“人性化”诠释策略,就文本构成和观众接受而言,完成了青春版“主旋律”对年轻观众的召唤。

    2018-09-30详情
  • 从《经典咏流传》看歌曲的经典化方式(陆正兰)

    文艺作品经典化通常有两个环节:社会选择与历史保持。但在这两个环节上,歌曲与其他艺术门类都表现出不同。歌曲主要是靠媒体引导的歌众选择,靠歌众自觉传播,在不断翻唱的流传链中,歌曲被歌众经典化。歌曲的“块茎模式”传播和不断脱离原语境的“老歌翻唱”,动态地保持了经典库歌曲。歌曲这种经典化的模式或许能给其他文艺门类经典化有所借鉴。

    2018-09-28详情
  • 新诗之难如是说(孙仁歌)

    诗歌作为人类文学史上起源最早的一种文体,具有穿透读者灵魂的强大艺术“感染力”。诗歌语言和形式创造对于新诗有重要意义。所谓形式美,指的是音乐美、节奏美乃至分行美等。要实现音乐美及节奏美,就对诗歌语言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2018-09-28详情
  •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中的“粮食”(秦凤华)

    “粮食”这一元素的广泛运用,使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呈现出显著的粮食叙事,且有多种类型和功能。与民国电影和新时期电影相比,“十七年”电影的粮食叙事呈现出“现身频繁、内涵独特”的特异性。这一特异性的形成有其复杂而深广的历史、社会、政治和创作根源。

    2018-09-27详情
  • 评弹艺术定位及“双创”实践(孙光圻)

    评弹艺术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是亟待我国曲艺界和文艺理论界深入探讨的重要命题,而从理论上科学定位评弹艺术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考察人类历史上各种艺术样式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作者从理论上提出了以艺术信号的物质形态及其结构作为划分任何艺术样式的定位标准。并以此认知,阐论了评弹是一种以说唱为主、基于想象审美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样式的基本定位。这一理论定位要求评弹“双创”实践尊重评弹想象审美互动的本真性,尊重评弹作为综合表演艺术的发展动态性。因而,必须主动适应新时代评弹欣赏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新时代艺术渗透与审美互动的变化,主动适应新时代评弹演出与传播模式的变化。

    2018-09-27详情
  • 于右任以帖济碑的艺术探寻(苟君)

    王羲之当年变古法创新体,造就千古以来行草书的经典,他的这种创造从形式上直接割裂与篆隶书的承接关系而自成体系,成为后世帖学直接取法的源头,经过一千多年来的流传,帖学式微,自清代中后期碑学中兴。于右任熔碑帖于一炉变成另外一种书风,但是碑帖结合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嫁接或相加,它需要辩证的取法对象和取舍尺度,对于右任书法的多元化探寻,有助于当代书法发展。

    2018-09-26详情
  •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赵昆)

    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造型观或造型意识,而是思维方式、美学趣味与表现方式的统一。写意画强调作品有着充盈的真善美,丰沛的精神含量,高雅的思想情操,以及浪漫的人文情怀。

    2018-09-07详情
  • 思想之乡——兼谈北大艺术学科传统的渊源与特征(王一川)

    北大艺术学科的目标可集中在培育有思想的引领未来的艺术学人上——思想的原创性、理论思辨的开阔性与严谨度、人文底蕴的沉厚度与艺术形象的创造性和未来性等之间应当水乳交融地涵濡为一体。

    2018-09-07详情
  • 书法欣赏中的审美价值(朱以撒)

    书法欣赏是书法创作的延伸,欣赏贴近作品,给予细读,通过欣赏揭示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不同的欣赏者的欣赏层次、手法、识见有很大差距,因此作品被夸大、误读的现象也存在。

    2018-09-05详情
  • 越剧《红楼梦》的经典意义(谢柏梁)

    越剧《红楼梦》至今演出约10万场,戏曲观众约两亿,电影观众约20亿,碟片与网上观众超过10亿。这是当代文化艺术领域内,经得起历史的淘洗和观众的检验,第一部当之无愧的高峰之作与传世经典。

    2018-09-05详情
  • 论民间艺术创造性转化的类型与机制(王新)

    本文建基于诸多现当代艺术的具体案列,以跨艺术品类融通视角,从色彩、造型、符号与精神等层面,详细论述民间艺术向精英艺术、民间艺术向主流艺术、民间艺术向大众艺术转化的三类方式与肌理,比较三者的异同,阐明民间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背后的深层品味机制,由此揭示精英艺术家在民间艺术向其他两类艺术转化中的品味调控作用,指出反思与重建精英艺术的创造力对实现民间艺术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具有根本意义。

    2018-08-10详情
  • 从“止观”“静虑”看中国画的精神内核(艾国)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绘画形式、思想进行比较,从传统文化中的“止观”“静虑”的角度,认知方法,“心”的内外观察等处,把中国绘画的形式、内容特点做出相应的提炼和梳理,借以解析中国绘画的精神内核。

    2018-08-10详情
  • 中国书法风格的归类应更加明晰(孟云飞)

    中国书法的风格形态异常繁多,多流派、多风格也是长期以来书法得以繁荣和发展的原因。就其表现内容、方式和审美效果而论,是有迹可循、有类可归的。研究书法风格的类型,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书法风格概念的含义及其扩展延伸的历史变化,有助于按照某种风格概念对某些书法作品做风格分析,加深对书法作品形成和表现方式的理解。

    2018-08-10详情
  • 从“主旋律”“新主流”到“特战英雄电影”的进路历程(虞吉 张钰)

    《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战狼2》等热映的荣光背后,蜿蜒着艰辛曲折的进路历程。30年来,从主旋律电影到主流电影,再到特战英雄电影的探寻之旅所展示的新路径与新现象,显示出中国本土主流电影终于驰上了类型打造的轨道。

    2018-08-10详情
  • 十七年时期农村题材小说得失之辩:以《创业史》为例(倪万军)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十七年文学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成为很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却并没有留下很多值得关注的经典。本文试图通过对十七年时期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状况的梳理,尤其以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为例,对当时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思想理论资源和问题进行辨析,寻找十七年时期为什么没有出现具有持久影响力的作品的原因。

    2018-06-30详情
  • 谈厉彦林乡情散文的艺术特色(王万森)

    厉彦林的乡情散文从赤脚和布鞋的文学意象出发,以写实的真情感动着读者,富有新时代的气息,他的散文“赤脚走在大地上”,“赤脚”成为他的散文的艺术出发地,也成为他的艺术散文的鲜明特质。

    2018-06-30详情
  • “都市水墨”的概念辨析及其现代品格(樊波)

    本文论述了“水墨”和“中国画”这两个概念的缘起由来,进而指出了“都市水墨”这一提法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揭示了中国当代都市文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是“都市水墨”创作的现实根源,评析了“风景这边独好——都市水墨展”的艺术成就。

    2018-06-28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