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艺海杂谈
  • 喜剧表演中的形体夸张美学:以 《虚假丫鬟》为例(韩鑫)

    喜剧作品有其独特的美学特点,《虚假丫鬟》又名《狡诈惩罚记》,是18世纪法国泰斗级剧作家马里沃的代表作之一。2019年第一次登上中国舞台,其形体表现美学夸张且独具魅力,对探究舞台戏剧创作的东西方文化融合、古今对话等具有重要艺术价值。

    2021-04-21详情
  • 戏曲电影的机遇与挑战(罗丽)

    近年来,中国戏曲电影在步入繁荣复兴的同时,也依旧面临着种种问题,急需解决。多元的实践途径,多样化的审美呈现,是戏曲电影在艺术实践中对“一片一格”创作美学最佳的诠释。21世纪以来,新技术的加持、新观念的介入,戏曲电影尝试在审美体验上,突破片种对戏曲时空观念和舞台表演程式的依赖,以此贴近当代。同时,只有戏曲电影真正进入院线,拥有成熟稳定的观众群体以及有效的票房,并建立适合具有自身特点、能长期运作的产业平台,才能把戏曲的传统魅力与当代价值通过戏曲电影展现出来,体现戏曲电影“守正创新”的实践品格。

    2021-04-16详情
  • 慷慨悲歌 向死而生——抗疫文学与戏剧的中西演进(谢柏梁)

    本文从公元前1300年间文学戏剧所呈发出来的命运观与仪式感、公元后1800年间文学戏剧所凸显的人性之美和时代反思,以及20世纪以来120年间文学戏剧中所渗透出来的悲悯感和存在论,来看中西抗疫文学与戏剧的演进路径、重要观念和发展趋势,以及人性的发展、观念的深化和文艺演进的潮头。分析三大时期的现象级作品,有助于把握中西方抗疫文化的发展态势。中国作家艺术家的抗疫文艺作品也必秉承传统文脉,体现东方美学,汇入世界佳作之林。

    2021-04-16详情
  • 中国医疗现实的影像重构与传受机制——以《中国医生》等纪录片为例(牛光夏 夏侯姿维)

    纪录片的“真实”并非对现实的简单复写,作为媒介传播的内容,在当前医疗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参与着国家政治话语的诉说,其呈现的“现实”必定是经过了考量和建构的。《中国医生》等医疗题材纪录片经过选择与重塑的主观处理,借由纪录影像为社会大众构建出当下中国医疗的现实图景,引导观众对纪录片中的故事和价值产生共情与认同,以实现促进医患和解的效果。但在实际的创作和传播中,理想化的医者形象与“牺牲者”话语,虽有传播医疗常识、助益缓和医患矛盾之用,但要改变观众的固有认知并非易事,医疗题材纪录片仍有进一步言说与表达的空间。

    2021-03-15详情
  • 网络拟古世情小说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空间(张春梅 郭丹薇)

    以“网络拟古世情小说”为底本的网络类型文和近几年形成热度的家族故事,在粉丝量和阅读量上堪称现象级文化事件,是互联网时代经济力、文化力的重要标识。“家族”不仅是中华传统社会的组织要素,也是中国小说史中的重要书写对象。经《红楼梦》等重要文本发端,历经几个世纪变迁,网络拟古世情小说在历史想象、空间架构、权力关系、伦理情感、主体意识等方面体现出今人与传统的复杂关联,折射出传统文化在当下中国文化系统中的特殊位置和复杂意蕴,提供了管窥当代大众美学的有效路径。

    2021-03-12详情
  • 爆款网络剧审美特征与机理研究(马立新 安楠)

    爆款网络剧是一类兼具高流量和高品质的作品,在人物性格塑造、叙事情节设置和视听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显现出独特的本体特征。它通过双边互动和引入争议话题,解构和重构出标志性的精神娱乐场域,形成了别样的接受美学。

    2021-03-12详情
  • 当下扶贫剧创作和传播得失管窥(薛晋文 张自清)

    当前,扶贫剧是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中的佼佼者。荧屏叙事主体具有浓郁的时代性,典型人物塑造追求“诗艺”和“诗意”的有机统一,主题内涵具有厚重性和开拓性。与此同时,扶贫剧在传播方面探索借力年轻实力偶像传播主流内容的可能性,通过台网联动,助力口碑营销,扩大内容传播,以平民化的生产理念有效拓展了受众范围,新时代的扶贫剧为传统农村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然而,当下扶贫剧并非白璧无瑕,存在着史诗性作品匮乏、表现题材和内容过于狭窄、叙事本土化和大众化用力不足、网络宣传营销的自觉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

    2021-02-10详情
  • 影像新时代中摄影的嬗变与守望(李树峰)

    本文从近年来多个大型摄影回顾展和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等重大主题中摄影人的自觉行动出发,分析影像与历史之间、与记忆之间、与现实观念之间的多重关系,展开对新时代技术革命条件下,摄影实现大众化和日常化之后,影像在电子网络时代向“虚拟现实”的演化,以及影像传播中呈现的个体化、直接性、漩涡状和波浪式特点的探讨,回答当前摄影创作中对静态影像、风景摄影、社会纪实摄影发展走势的疑问,提出了摄影艺术性与物性之间的关联以及可拓展的多个维度和思想空间。

    2021-02-10详情
  • 民营美术馆的公共价值与发展策略管窥(李尽沙 张瑜)

    社会文化的变迁对艺术组织的存续提出新挑战,美术馆在其中也面临着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困境,民营美术馆则面临更严峻的运营问题。笔者认为,将构建艺术公共领域作为发展定位,才能为民营美术馆寻找出路。遵循艺术公共领域的建设原则,民营美术馆应当以观众体验为运营核心,以先锋探索为价值引领,结合引导式的全面开放、形成公众艺术观念、限制一般性艺术探讨、对外交流扩展等策略,从而获得受众认同、建立艺术话语。坚持搭建艺术公共领域的重要平台,才能实现美术馆以社会赞助为基础的良性发展,进而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

    2021-01-18详情
  • 浅谈当代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发展脉络与文化特征(贾晓程)

    哪种文化基因,追根溯源都扎根于“人”,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如此。本文在这一语境下,从哲学、人文关怀、民族性、“善”与“恶”等方面出发,对中国的作曲家以及中国小提琴音乐进行一系列文化思考与探索,以期为进一步理解中国小提琴音乐提供有益视角。

    2021-01-18详情
  • 新媒体文艺批评之特质与渊源——以“贴吧批评”为例(刘巍  王玮)

    新媒体的出现拓宽了当代文艺批评的言说渠道,有力地促成了文艺批评新样态的形成与批评总体格局的改变,也为当代文艺批评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以百度贴吧为例,归纳文艺批评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现实表征;并以传统文艺批评为参照,分析新媒体文艺批评对传统文艺批评的吸纳与对接,以期把握文艺批评的时代新变及发展趋势。

    2021-01-18详情
  • 美在细节——从传统戏曲与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谈起(俞俭)

    戏剧影视服装设计是帮助演员创造角色、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专业工作。中国历史题材的影视服装与戏曲服装在设计宗旨与要求上有较大差异。戏曲的表演特性是程式性强,影视剧大多追求生活的真实性。相应地,服装的款式、材料、色彩等鲜明地体现出古装影视服装与戏曲服装创作设计的理念和不同的美学追求。古装戏剧服装创作设计不仅应继承和运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还应注重在现代审美观念指导下的创新。

    2020-12-21详情
  • 新科技视域下艺术的场景化呈现与审美转向(彭渤)

    技术的发展给文艺发展带来了新维度、新机遇。媒体发展改变了信息接受与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文艺生态。文艺的创作主体、创作方式和审美取向都发生了变化。艺术创作数字化、艺术化、虚拟化则促使艺术观念表达、传播维度等得到拓展。本文从艺术呈现和审美转变两个方面对新科技视域下文艺的场景化呈现加以探讨。

    2020-12-21详情
  • 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京味儿”(吴明娣 梅松松)

    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包括以玉器、象牙雕刻、景泰蓝、雕漆等为代表的特种工艺和以京绣、绒花、彩塑、风筝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见证了北京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演进,承载着千百年来北京各阶层人民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与生活记忆。本文从宏观上论述了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主要美学特征与艺术价值,阐明了其与文化、经济、政治的紧密联系,指出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对于北京地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服务民生的同时,也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形象的塑造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20-12-16详情
  • 古调仙声:广东汉剧艺术家李仙花的旦行表演艺术(王馗)

    李仙花是当代广东汉剧艺术的领军艺术家,在其四十多年的从艺生涯中,演绎创作了众多成功的艺术形象。其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最突出地体现在《蝴蝶梦》一剧的创作中,她以生动细腻的唱作表演,推进了广东汉剧舞台语言的完美表达,扩大了广东汉剧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也完成了对于广东汉剧旦行艺术的全面运用,其成熟的表演艺术使其成为继黄桂珠、梁素珍之后的又一代广东汉剧旦行表演艺术大家。她的艺术经验为广东汉剧在今天的传承与发展带来重要启示作用。

    2020-12-16详情
  • 讲述当下中国故事的方法——从刘诗伟长篇小说形式美学谈起(李雪梅)

    讲述中国故事作为当下的文学热潮,不仅在题材内容上总结中国经验,凝聚中国人的情感,同时也在形式上建构相应的小说美学,尤其是面对当下中国的庞杂现实,亟需寻找合适的方法处理切近而复杂的当下经验。以寓言式写作介入现实、以回溯的时间形式彰显历史总体性、以幽默传递现代性哲思是小说讲述当下中国故事的重要策略,这些贴着现实生长出来的意在言外的修辞和文本结构,在多重对话中开掘人物的心灵时空,透过表象抵达历史和现实的深层,刘诗伟的小说对此进行了重要探索。有意义的内容和有意味的形式融合在一起,为观察和理解当下中国提供了重要视角,也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当下的现实主义写作。

    2020-11-24详情
  • 喜剧电影音乐探析——以宁浩“疯狂”三部曲为例(陈倩)

    导演宁浩凭借“疯狂”三部曲的电影配乐形成了其独特的喜剧电影音乐风格,即音乐叙事、戏仿经典和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多元化配乐模式。其美学风格的形成是宁浩的成长经历、审美选择及大陆喜剧电影音乐的发展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宁浩喜剧电影音乐的成功经验启示中国喜剧电影音乐要建立多元化的创作理念,以民族化和本土化为创作中心,实现娱乐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2020-11-24详情
  • 中国早期类型电影的创新探索及启示:以武侠神怪电影为例(赵春晓)

    中国早期的武侠神怪电影类型创作,有着完整性与独立性兼具的标本意义。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电影的商业浪潮中,武侠神怪电影以一种独具民族文化内涵的通俗表达形态,在传统通俗文化资源中生出类型表达新意。利用通俗艺术的游戏性,以真实的幻像延续着历史转型夹缝中的民族文化理想,以平民立场的世俗趣味和话语表达,构筑起有关民族文化想象的影像奇观。这一尝试对于中国电影的民族化表达以及当下类型创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0-11-24详情
  • 类型化转向与现实主义回归:谈悬疑电影的发展态势及其问题(邱振刚)

    我国当前的悬疑片,经历了由刑侦题材电影到商业类型片的发展过程,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电影市场和国际悬疑片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创作传统、观众审美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我国的悬疑片和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作品相比,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整体水准已经通过国内外各类重要电影奖项、可观的票房收入获得证明。但应当看到,我国的悬疑片还有着不容忽视的短板。创作者应当努力继承现实主义传统,充分借鉴经典电影的创作经验,更加熟练地掌握类型电影的叙事技巧,从而更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带给观众更加生动饱满的审美体验。

    2020-11-24详情
  • 从《第二琵琶协奏曲》管窥赵季平的文化担当(尚媚)

    2013年5月,作曲家赵季平创作完成了《第二琵琶协奏曲》。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抒发历史忧思、感怀祖国沧海变迁,突出了旋律写作,坚持采用民间音乐元素,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为琵琶寻找到一种新的语言、开创出一条新的道路。作品沿用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盛行的无标题音乐体裁形式,以灵活且富有生气的随想曲风为特征,充分挖掘评弹中琵琶的表现内涵,韵致毕备,叙事空间辽远,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作曲家多年来拜民间为师、寻生活素材、拾厚重历史、写华夏新风的艺术信念。

    2020-10-20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