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艺海杂谈
  • 影像新时代中摄影的嬗变与守望(李树峰)

    本文从近年来多个大型摄影回顾展和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等重大主题中摄影人的自觉行动出发,分析影像与历史之间、与记忆之间、与现实观念之间的多重关系,展开对新时代技术革命条件下,摄影实现大众化和日常化之后,影像在电子网络时代向“虚拟现实”的演化,以及影像传播中呈现的个体化、直接性、漩涡状和波浪式特点的探讨,回答当前摄影创作中对静态影像、风景摄影、社会纪实摄影发展走势的疑问,提出了摄影艺术性与物性之间的关联以及可拓展的多个维度和思想空间。

    2021-02-10详情
  • 民营美术馆的公共价值与发展策略管窥(李尽沙 张瑜)

    社会文化的变迁对艺术组织的存续提出新挑战,美术馆在其中也面临着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困境,民营美术馆则面临更严峻的运营问题。笔者认为,将构建艺术公共领域作为发展定位,才能为民营美术馆寻找出路。遵循艺术公共领域的建设原则,民营美术馆应当以观众体验为运营核心,以先锋探索为价值引领,结合引导式的全面开放、形成公众艺术观念、限制一般性艺术探讨、对外交流扩展等策略,从而获得受众认同、建立艺术话语。坚持搭建艺术公共领域的重要平台,才能实现美术馆以社会赞助为基础的良性发展,进而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

    2021-01-18详情
  • 浅谈当代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发展脉络与文化特征(贾晓程)

    哪种文化基因,追根溯源都扎根于“人”,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如此。本文在这一语境下,从哲学、人文关怀、民族性、“善”与“恶”等方面出发,对中国的作曲家以及中国小提琴音乐进行一系列文化思考与探索,以期为进一步理解中国小提琴音乐提供有益视角。

    2021-01-18详情
  • 新媒体文艺批评之特质与渊源——以“贴吧批评”为例(刘巍  王玮)

    新媒体的出现拓宽了当代文艺批评的言说渠道,有力地促成了文艺批评新样态的形成与批评总体格局的改变,也为当代文艺批评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以百度贴吧为例,归纳文艺批评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现实表征;并以传统文艺批评为参照,分析新媒体文艺批评对传统文艺批评的吸纳与对接,以期把握文艺批评的时代新变及发展趋势。

    2021-01-18详情
  • 美在细节——从传统戏曲与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谈起(俞俭)

    戏剧影视服装设计是帮助演员创造角色、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专业工作。中国历史题材的影视服装与戏曲服装在设计宗旨与要求上有较大差异。戏曲的表演特性是程式性强,影视剧大多追求生活的真实性。相应地,服装的款式、材料、色彩等鲜明地体现出古装影视服装与戏曲服装创作设计的理念和不同的美学追求。古装戏剧服装创作设计不仅应继承和运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还应注重在现代审美观念指导下的创新。

    2020-12-21详情
  • 新科技视域下艺术的场景化呈现与审美转向(彭渤)

    技术的发展给文艺发展带来了新维度、新机遇。媒体发展改变了信息接受与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文艺生态。文艺的创作主体、创作方式和审美取向都发生了变化。艺术创作数字化、艺术化、虚拟化则促使艺术观念表达、传播维度等得到拓展。本文从艺术呈现和审美转变两个方面对新科技视域下文艺的场景化呈现加以探讨。

    2020-12-21详情
  • 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京味儿”(吴明娣 梅松松)

    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包括以玉器、象牙雕刻、景泰蓝、雕漆等为代表的特种工艺和以京绣、绒花、彩塑、风筝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见证了北京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演进,承载着千百年来北京各阶层人民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与生活记忆。本文从宏观上论述了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主要美学特征与艺术价值,阐明了其与文化、经济、政治的紧密联系,指出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对于北京地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服务民生的同时,也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形象的塑造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20-12-16详情
  • 古调仙声:广东汉剧艺术家李仙花的旦行表演艺术(王馗)

    李仙花是当代广东汉剧艺术的领军艺术家,在其四十多年的从艺生涯中,演绎创作了众多成功的艺术形象。其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最突出地体现在《蝴蝶梦》一剧的创作中,她以生动细腻的唱作表演,推进了广东汉剧舞台语言的完美表达,扩大了广东汉剧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也完成了对于广东汉剧旦行艺术的全面运用,其成熟的表演艺术使其成为继黄桂珠、梁素珍之后的又一代广东汉剧旦行表演艺术大家。她的艺术经验为广东汉剧在今天的传承与发展带来重要启示作用。

    2020-12-16详情
  • 讲述当下中国故事的方法——从刘诗伟长篇小说形式美学谈起(李雪梅)

    讲述中国故事作为当下的文学热潮,不仅在题材内容上总结中国经验,凝聚中国人的情感,同时也在形式上建构相应的小说美学,尤其是面对当下中国的庞杂现实,亟需寻找合适的方法处理切近而复杂的当下经验。以寓言式写作介入现实、以回溯的时间形式彰显历史总体性、以幽默传递现代性哲思是小说讲述当下中国故事的重要策略,这些贴着现实生长出来的意在言外的修辞和文本结构,在多重对话中开掘人物的心灵时空,透过表象抵达历史和现实的深层,刘诗伟的小说对此进行了重要探索。有意义的内容和有意味的形式融合在一起,为观察和理解当下中国提供了重要视角,也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当下的现实主义写作。

    2020-11-24详情
  • 喜剧电影音乐探析——以宁浩“疯狂”三部曲为例(陈倩)

    导演宁浩凭借“疯狂”三部曲的电影配乐形成了其独特的喜剧电影音乐风格,即音乐叙事、戏仿经典和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多元化配乐模式。其美学风格的形成是宁浩的成长经历、审美选择及大陆喜剧电影音乐的发展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宁浩喜剧电影音乐的成功经验启示中国喜剧电影音乐要建立多元化的创作理念,以民族化和本土化为创作中心,实现娱乐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2020-11-24详情
  • 中国早期类型电影的创新探索及启示:以武侠神怪电影为例(赵春晓)

    中国早期的武侠神怪电影类型创作,有着完整性与独立性兼具的标本意义。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电影的商业浪潮中,武侠神怪电影以一种独具民族文化内涵的通俗表达形态,在传统通俗文化资源中生出类型表达新意。利用通俗艺术的游戏性,以真实的幻像延续着历史转型夹缝中的民族文化理想,以平民立场的世俗趣味和话语表达,构筑起有关民族文化想象的影像奇观。这一尝试对于中国电影的民族化表达以及当下类型创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0-11-24详情
  • 类型化转向与现实主义回归:谈悬疑电影的发展态势及其问题(邱振刚)

    我国当前的悬疑片,经历了由刑侦题材电影到商业类型片的发展过程,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电影市场和国际悬疑片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创作传统、观众审美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我国的悬疑片和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作品相比,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整体水准已经通过国内外各类重要电影奖项、可观的票房收入获得证明。但应当看到,我国的悬疑片还有着不容忽视的短板。创作者应当努力继承现实主义传统,充分借鉴经典电影的创作经验,更加熟练地掌握类型电影的叙事技巧,从而更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带给观众更加生动饱满的审美体验。

    2020-11-24详情
  • 从《第二琵琶协奏曲》管窥赵季平的文化担当(尚媚)

    2013年5月,作曲家赵季平创作完成了《第二琵琶协奏曲》。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抒发历史忧思、感怀祖国沧海变迁,突出了旋律写作,坚持采用民间音乐元素,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为琵琶寻找到一种新的语言、开创出一条新的道路。作品沿用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盛行的无标题音乐体裁形式,以灵活且富有生气的随想曲风为特征,充分挖掘评弹中琵琶的表现内涵,韵致毕备,叙事空间辽远,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作曲家多年来拜民间为师、寻生活素材、拾厚重历史、写华夏新风的艺术信念。

    2020-10-20详情
  • 技术革命与影像理论的异变(东门杨)

    描影画像记录外在事物,是人类观察和思考自身所在世界的方式。这种对事物影像的抓取,随着能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在不同时期展现着不同的面貌。从古代图像的制造,到现代摄影的存留,再到如今数字世界虚拟的幻象,我们对于影像的认识经历了不断的洗礼与变革。文章通过对这一系列认知的梳理和探讨,试图在理论层面描述出影像世界的异变中具体而微的动态景观,景观的呈现即对影像认知的呈现,从数字化的现实回望历史,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的一些面对未来的可能性。

    2020-10-20详情
  • 中国体育电影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唐钰龙 陈亦新 张帅)

    体育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类型中的一个特别分支,其发展状况与我国电影产业、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本文按时间脉络梳理了新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过程,发现其在五个时期内分别呈现出宏大叙事、本土叙事、个体叙事、奥运叙事和多样叙事的特征。在这之中,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出现了三次高潮,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成为了这三次高潮更迭的直接推动力。客观来讲,我国当下的体育电影存在着内容乏善可陈、投资热情不足和社会影响力较弱等实际问题。基于此,进一步丰富创作内容、平衡艺术价值和商业属性、提升审美感染力、创新影片呈现方式等成为中国体育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0-10-20详情
  • 论沈从文小说连环画改编的诗性建构(赵树勤 路诗滢)

    在沈从文小说的连环画改编中,画家们在尊重连环画“重故事性”的基础上,为了还原小说的“诗性气质”,通过空间并置展现情节故事线、描摹意象连缀情绪思维流、场景留白生成阅读联想链等多种技法,建构出一个富有“连环性”的诗意世界。这一连环画改编的成功尝试,突破了以往诗化小说图像改编难以与原作风格有机契合的拘囿,为当今诗化作品的图像改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2020-10-14详情
  • 新世纪历史题材纪录片的艺术魅力(王锋 李国兴)

    伴随着摄录技术和艺术理念的跨越式革新,现阶段纪录片的类别划分日渐清晰和完备。历史题材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重要分支,在漫长的发展变革中与时俱进,呈现出更为广阔的视野与更具深度的艺术探索。本文立足国内当下纪录片多元化的创作语境,重新审视新世纪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文化认知价值,对其内在的美学特征进行辨析,并从创作的新角度和新方向展开理性发问和思考,以彰显其在影像传播中至关重要的文化力量和艺术魅力。

    2020-09-09详情
  • 华语电影“系列片”的跨境叙事模式(齐伟 张红斐)

    伴随着电影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华语电影不再仅仅依赖于“类型”层面的拓展,而是不断尝试类型电影“系列化”的可能性。在以《囧》系列、《唐人街探案》系列、《北京遇上西雅图》系列等为代表的华语电影中,跨境叙事成为了创制实践中的典型策略,即通过差异重复的域外空间来组织电影叙事,以域外空间景观化和奇观化的视觉呈现,实现某一类型电影的系列化生产,进而构建起品牌标识。可以说,跨境叙事正在成为部分华语电影“系列片”的核心特征之一。

    2020-09-09详情
  • 多元化格局下文艺批评的主要类型(周星 姜丹)

    互联网时代愈发复杂的生态,使得文艺批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其主要呈现为三种类型:对象性-阻断式批评、泛众影响-涟漪性批评、叠加性-飓风性批评。文艺创作需要在对现实的反映和对生活的表现中保持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而文艺批评则需要紧密联系作品,在保持批评独立性的同时肩负更大的社会责任。文艺批评者则需要坚守主流价值观,充分利用但不滥用互联网带来的传播便利,要有独到的眼光和态度,凸显个性和特色,强调文艺批评对于审美的积极作用。

    2020-09-09详情
  • 让钢琴讲好 “中国话”和“地方话”——以音乐会《弹•楚》为例(金荻)

    “乐器之王”钢琴与中国民族乐器的有机融合,既是新时代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中西艺术互鉴创新的内在要求。用钢琴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是时代的召唤,也是艺术的召唤,对此,音乐会《弹•楚》作出了探索。本文结合该音乐会的具体作品,从作品演奏、音乐风格、审美追求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创新的价值和路径。

    2020-09-03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