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al Design: Aesthetics & Great Fine Art
Topical Design: When Art Meets Technology
本文以媒介比较学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参与式文化与虚拟现实技术之间的有机转化关系的探讨,试图阐明参与性作为这一艺术的技术性实在、文化性前提和诗学本质,如何在作品中发挥作用。故本文以《OP.VR》《历历在目》《呼吸》等作品为例,借鉴贝林特、许煜、保罗•维希留的相关理论,探讨虚拟现实艺术与卷轴画、塞尚绘画、全景画等经典视觉技法在参与性上的异同。本文提出,当代虚拟现实艺术的有机诗学应具有三个特征:“邀请性”“融合知觉”与“精神图像的双向生产”。
虚拟现实影像作为一种“情动—影像”机制,源自身体对信号的整合,触觉认知带来的身体经验使纪录片产生了远比文学艺术强烈的“移情”效应。虚拟现实内容的沉浸性以“去中介化”营造在场感,以“交互性”搭建互动叙事,以“想象性”在虚拟空间中获得“具身感”,这是移情效应从“技术”到“审美”的内在逻辑。从技术维度考量,观众感官不适、画框消失带来的聚焦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移情效应的损减。从内容和文化角度看,虚拟现实系统中的“真实”由创作者与体验者共同构建,应重视“非虚构”与“影像正义”的媒介规约,个体经验结构和文化圈层差异难以改变VR纪录片接受中的观念偏见,虚拟现实技术赋予纪实性内容的价值和功能应被审慎看待。
她的成长经历和艺术生涯彰显着那一代艺术家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国家命运、社会变迁和生动的现实生活始终是蒋老师的关注重点和艺术创作的重要起点。
在当下数字媒介时代,将电影视为一种蕴含社会生命、且具有思想能动性与交互性体验特质的社会角色,也即意味着,将电影置于社会互动的文化场域中进行讨论和分析。并且,在电影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电影实际上被界定为一种“社会行动者”的身份。在此语境下,一方面,探讨数字媒介及其多模态互动机制如何塑造了电影的社会角色身份,以及在多模态互动分析的理论视域中,电影的社会行动建构及其运作机制;另一方面,在理论体系的完善层面,可以有效弥补多模态互动分析理论,在情态变量层面,以及在社会泛文本及其情境语境对电影社会互动行为的影响层面,所存在的理论缺陷和不足。
意象批评法是中国古代诗学中长期存在的一种批评方法,以象拟象是其核心所在。以象拟象指的是以创造批评意象的形式来表达审美感受和审美判断。以象拟象以“象”贯通创作活动与批评活动,将批评活动置于言—象—意的三元结构之中,是审美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用以拟象之“象”即批评意象,往往具有较为稳定的文化意涵,其与文学意象相通,可以相互转化。审美感受是独特的、个性化的,因此以象拟象的意象批评法并无程式可言,创造性是其根本特征。以象拟象的意象批评法适用于各种艺术类型、艺术活动的各环节,是中国传统诗性智慧的集中表现。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西班牙的译介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西译本是从英法译本转译且介绍也是参照英法译本的。学界对间接译介现象的现有解释不尽完善,本文拟从文化研究角度提出另一种解释:这一现象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班牙“崇欧”传统的继承,西班牙想要表现出在汉学等文化领域与现代化强国的“一体化”“同质性”,从而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文化威望。本文认为,此现象体现出“西方”强国对西班牙在译介方面的“规训”和全球化时代文化霸权在译介活动中的隐秘运作,这启示我们“以间接促直接”和“直接对接”两条路径有助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真正走进西班牙等小语种国家。
汉语新诗一直在吸收并转化新鲜的文学经验。新边塞诗运动后,新诗对新疆经验的发掘又进入了新的阶段:风景书写不再是单一的诗意展现,还指向更为复杂深广的诗意空间,回应着对当代自然性的切实理解;边地与民族风情书写的背后,则传递出新诗的“历史共享”特征,见证了汉语自身的生长性与新诗主体的自我更新能力。
近百年西方文学批评史理论迭出,诺思洛普•弗莱被誉为新批评理论的终结者和结构主义的代表。本文主要梳理其论著,分析其系统建构、思想发展和理论诉求。弗莱将西方文学视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语言体系,在体系建构上以神话为本体,展示文学史的演变机制,提出文学的循环创造理论,以关怀性作为文学发展演变内涵。弗莱对整体性的追求是有目共睹的,但理论的建构如果超越历史叙事和意识形态范畴,最终只能以审美自律归于乌托邦诉求。弗莱批评之路可对中国文论建设提供借鉴和反思,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乃是正道。
皮娜•鲍什是非常受欢迎的德国现代舞蹈家。她带领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是德国重要的文化窗口,也是当代三大新舞蹈流派之一。每当人们提及皮娜舞蹈剧场中日常行为、语言等非技术化的肢体语言时,都会引起一番争论。有的人认为舞蹈剧场作为一种以肢体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舞蹈形式,虽然增加了台词等表现形式,但还是属于舞蹈的范畴;有的人认为日常化肢体语言和台词的加入,使舞蹈剧场更接近于传统的戏剧,让舞蹈剧场看起来更像是一种从舞蹈走向戏剧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因此,本文试图从皮娜•鲍什舞蹈剧场中的肢体语言入手,考察和分析其肢体语言的独特性与生产机制,以及隐藏在身体语言背后的文化逻辑。
为探索美学与艺术的交流机制,促进美学与艺术学学科建设,首届全国美学与艺术研究峰会近期在深圳召开。专家学者们以“美学与艺术研究”为议题,探讨美学与艺术、美与艺术、美学与艺术学等关系问题。通过回顾美学与艺术的发展史,重点强调了美学为感性学以及美与美学的区别;基于此,提出了美与艺术并不天然相结合、美学与艺术学“殊途”“同归”等观点;并从当代艺术引发的美学问题出发,强调美学的当代阐释以及发展当代美学的迫切要求。本次峰会旨在打通美学与艺术研究的关系,对美学、艺术以及艺术学、艺术批评等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12月18日,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专业委员会召开了以“当代风尚、理论视界与审美文化研究的空间”为主题的线上研讨会。与会学者从“审美文化理论的拓展”“传统与当代对话”“审美文化的新风尚”三个角度入手,结合中外思想,拓展审美文化的理论来源,反思审美文化中“传统”与“当代”的断裂与延续,把握当下审美文化最新的动态与风尚。
“当代中国演剧体系构建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是中戏从校级层面策划和设计,举全校之力,历时十年进行的本科教学综合改革成果,也是中戏以人才培养助力文艺高峰建设的举措。这是一个独具学科专业特色,具有一定示范效果、便于实际操作、利于广泛推广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针对其体系化、创新性、科学性的模式建构及所取得的成效,探研其整体的设计思路、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和实践方法,可以一叶知秋,管窥专业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独特风采,为文艺高峰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参加国内外重要声乐大赛已经成为我国青年歌唱家登上国际舞台、获得业界认可、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优化我国声乐艺术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参考和借鉴。本文拟对国内外重大声乐赛事进行全景式观察,从大赛的创立及特点、重点考察的几种能力、赛事曲目选择的审美取向及艺术风格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对我国拔尖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建设性思考,以期对我国新时代新征程的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有所裨益。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 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本刊竭力倡导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坚持导向性、专业性和学术性,努力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努力成为繁荣文艺评论的重要阵地,引导文艺创作的重要力量,凝聚评论人才的重要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发展。
本刊紧紧依托全国文联系统所联合和团结的各方面、各领域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的力量,致力于追踪和研究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评论发展前沿问题,突出学术性、当下性和针对性,努力开拓文艺理论新天地,开创文艺评论新风。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
●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 2018中国最美期刊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 维普网全文收录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文收录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话剧《惊梦》是近期在国内各大城市巡演并取得较大成功的一部作品。《惊梦》通过昆曲大班和春社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段戏剧性演出经历,把中华文明古典文化的美学形式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革命文化的美学形式在一个具体的戏剧性事件中结合起来,较为成功地把已经程式化的美学形式在戏剧演出活动中重新激活,从而呈现出具有当代性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惊梦》的创作是成功的。另外,作为《惊梦》的一种艺术追求,编导用喜剧化的形式来表达和呈现具有重要意义的悲剧性冲突,本文认为这是一种有意义的艺术探索,其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值得学术界重视。
上海昆剧团的全本昆剧《牡丹亭》上演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它是传统经典高水平的舞台呈现,是体现上昆文化担当的壮举。《牡丹亭》全本搬演的文化与学术层面的价值意义要超过剧场和艺术层面,通过老艺人“捏戏”让此前没有传承的出目完美地镶嵌进经典折子戏的缝隙,更应被看成是一次学术性展示。女主人公服饰上的满绣和天幕上满屏的杜鹃花,渲染了“遍青山啼红了杜鹃”的意象,转台和多媒体光影让观众获得了如身置苏州园林般的体验,但适宜于案头阅读的集唐和剧中配角的方言运用,是对观剧体验的妨碍。
由曹路生编剧的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话剧《主角》以小说主人公忆秦娥经历的磨难为主线,颇具取舍眼光和剪裁功夫。《主角》残忍且冷酷地把女主人公柔弱的心灵放在冰冷而粗粝的岩石上擦磨蹂躏,将她遭受的挫折与不幸直接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该剧更塑造了因虚荣和嫉妒造谣诽谤忆秦娥的楚嘉禾,尤其是让谣言变成对主人公巨大精神压力的恶质文化,深化了戏曲舞台上的主角“不屈辱,不成活”的主题。惊艳的美需要淬炼,但淬炼的过程令人心碎和心痛,但美的艺术永留人间。
韩玉峰从文学起步,将文艺评论的笔触扩展到戏剧、曲艺、电影、电视等多个领域,用他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从未间断的探索精神,真正践行了文艺评论跨界别、跨行业、跨门类、跨学科的开放性和共生性品格。
我反而期待与话剧相逢,期待在那个更能阐发理性思辨光辉的戏剧中,让戏曲的诗意美、形态美穿梭于话剧舞台之上,找到我对话剧的另一种自由创作方式,这或许可为“中国学派”的导演理想尽点儿绵薄之力。
《长城颂》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序厅陈设的主题壁画。本文从“新时代中国壁画对民族形象的重塑”“融山水与风景为一体的多维视角”和“漆语的绘画性探索”等维度对该壁画的艺术特征与语言探索进行了剖析,认为该壁画主体形象既融会了中国现代壁画史所有相关祖国山河描绘的视觉元素,也充分调动了最具中华文明历史标志性的长城形象,来寓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相承。
《中国文艺评论》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月刊,用稿范围涵盖文艺理论、美学、艺术史、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以及网络文艺、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文化产业等。欢迎广大文艺工作者、文艺评论工作者以及相关学科研究者投稿或推荐优秀作品,来稿征订请注意文中所列事项。
希望此次海外推介项目有效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评论的海外传播,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让世界人民更加深入地感受中国魅力、了解中华文化。
《中国文艺评论》成为“双核心”期刊,这离不开广大文艺理论评论家、文艺评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在今后的办刊工作中,继续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
本刊致力于追踪和研究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评论发展前沿问题,竭力倡导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开展文艺评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注重导向性、专业性和学术性,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努力成为繁荣文艺评论的重要阵地、引导文艺创作的重要力量、凝聚评论人才的重要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