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
  • 2023网络文艺:以磅礴的想象力致敬未来(胡疆锋 赵世城)

    2023年是中国网络文艺聚力奋发的一年。随着人工智能大放异彩,奇点将至,未来已来,网络文艺跃入智能传播时代(智媒时代),网络科幻进入主赛道,“国潮热”涌动,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阵地,微短剧积微成著,展现出磅礴的想象力。网络文艺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和综合治理,在网络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用优质内容化解网生代的数字化孤独。

    2024-03-18详情
  • 2023剧集:在产业发展新格局中坚守品质与创新(戴清)

    2023年度,剧集生产继续减量提质,网络剧创制能力已超越电视剧。在剧集生产发行与播出中,总台与各大视频平台合作联动紧密,锚定市场热点与剧集影响力;网台间观众的题材偏好分歧明显,年轻观众对市场热点与剧集口碑的影响愈加强大,各视频平台、不同地区的优秀剧集的创制产能有优异表现,也有拉大差距之势。2023年各题材剧集创作多样创新、繁花锦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与重大现实题材等主题性剧集领航创作风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其他题材创作如科幻剧、悬疑涉案剧、都市情感剧、历史传奇及各类古装剧中的优秀作品呈现出蕴涵丰厚、地缘美学特色及其个性化风格追求。

    2024-03-13详情
  • 2023设计:技术洪流中的文化追寻(潘鲁生 殷波)

    2023年,中国经济提质增效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设计相关的工具技术广泛应用,设计在产业领域的作用机制、思维方法、价值影响等进一步向系统化、数据化的方向拓展和深化。关于“人机关系”的忧虑反思,也促使设计中“人”之主体的不可替代性成为人们思辨和探寻的焦点。事实上,在技术工具迭代更新的同时,中国设计在文化向度上也在不断深化,呈现出对传统文化设计更新等“场域”式地综合观照与实践。同时,在社会民生领域,设计作为日常生活善与美的优化路径,表现出精微、质实且深刻的意义。整体上,2023年中国设计在技术工具迭代演进的大趋势中实现了从产业运筹到文化精神追寻与建构的新发展。

    2024-03-12详情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景小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宝贵的时代价值,一方面为文艺繁荣和民族发展持续提供丰厚养分,另一方面构筑了独特的文化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既要做到把握方向、坚守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要努力用文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新气象新面貌。

    2024-03-12详情
  • 中国书画理论在西方(1827—2022)(周建增)

    西方对中国书画理论的译介历经了四个历史阶段:一是1827年至1929年,以英国为中心的早期译介聚焦绘画批评文献,呈现出重整体内容概述而轻具体文本翻译的草创特征;二是1930年至1959年,译介重心发生了由欧洲大陆国家向美国的历史性转移,华人学者作为新学术群体有力推动了中国书画理论的海外传播;三是1960年至1989年,美国学界引领学术潮流,在文献编译、体系建构、概念阐释、个案探究和专题剖析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形成了海外中国艺术理论译介的井喷现象;四是1990年以来,译介主体趋于多国化,人们以承继式、深度化和整体性译介等方式,构建起了纵深化、综合化的新译介格局。西方对中国书画理论近两百年的译介呈现出中国艺术理论在异域被发现、认识和再生产的整体情形,既彰显了中国传统知识的现代性和世界性意义,也隐含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努力方向和具体路径。

    2024-03-06详情
  • 中国电视剧提升海外影响力研究——基于76个国家和地区的调研数据(司若 庞胜楠)

    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已从“借船出海”来到“造船出海”阶段,其传播平台、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均出现了巨大突破,对提升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面向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的调研数据,从受众视角对当前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现状进行描述,通过挖掘电视剧在海外传播中提升文化影响力的影响因素,提出推动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提升文化影响力的策略,助力中国电视剧实现更有效的海外传播。

    2024-02-29详情
  • 本雅明论中国艺术——以20世纪上半期的欧美汉学为中心(闫月珍)

    以触觉和技艺看待中国艺术,是本雅明一个鲜明的论述方式,这也体现于他对中国书画的看法。可以说,对触觉的重视与对中国艺术的评价,这两者不期而遇,产生了共鸣。要细究此一语境,需还原和考察20世纪上半期的欧美汉学界。事实上,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进入了欧洲汉学界的视野。本雅明对中国艺术的评论,也无法脱离此一汉学研究的历史语境。从20世纪上半期欧洲汉学史界的学术交往关系,我们可以发现本雅明吸收了其时汉学家杜伯秋、林语堂、亚瑟•卫利、卫礼贤等人的见解,将其为己所用以实现对现代性的批判。在评论中国绘画方面,通过分析被遗忘的、忽视的中国绘画经验,本雅明试图突破以往的偏见。在评论中国书法方面,通过媒介考古学的方式,本雅明区分了誊写与机器印刷的不同经验。在对现代性史前史的探索中,本雅明将视野转向了中国,试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艺术传统与本雅明笔下的西方文化现实汇合到了一个论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雅明叙述的中国成为了一种承载编码信息的符号,用以修复西方现代性发展所导致的经验匮乏。

    2024-02-26详情
  • 深刻理解和把握大时代观之“大”(高长武)

    深刻理解和把握大时代观之“大”,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树立大时代观并自觉在大时代观视野下推进工作、担当使命的必然要求。大时代观之“大”,从时间维度看,主要就在于思接千载,贯通过去现在未来、连接昨天今天明天;从空间维度看,主要就在于视通万里,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胸怀天下;从历史主体维度看,主要就在于以文化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世事演进维度看,主要就在于以文弘道,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具体察规律。这四个维度分别从时间之长、空间之广、主体之众、察事之深的侧面共同诠释了大时代观之“大”,也对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24-02-23详情
  • 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贯穿性(王廷信)

    文化是支撑文明前行的动力,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依靠中国文化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持续内在支撑。中国传统文艺思想对于人的“和”的心境的培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对“和”的追求相适应。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从孕育到演化再到发展,有着自身的内在文化机制。这种机制体现在向“和”的理想迈进中在不同时代以“言志”与“载道”为核心的辩证讨论中。进入近代,这种讨论与古今、中西之争相伴随。在新时代,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守正创新”思想突破了中西、古今之争,体现出当代中国人思考文艺问题时的文化自主性,也赋予中国传统文艺思想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贯穿性。

    2024-02-21详情
  • ​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根基(李明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本文从理论视野、现代文明、传统文化、审美精神、人民立场、专业批评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并联系新时代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构建的思想基础、历史责任、框架特质、美学内涵、人本主体、本体价值,以发挥文艺评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彰显文艺评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美学动力。

    2024-02-20详情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李屹)

    中国文联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的召开,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中国文联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次重要动员部署。

    2024-01-24详情
  • “空”(Leere)在中国美学(沃尔夫冈•顾彬)

    “无”与“有”之间的美学张力常被视为“空”,“空”的哲学意义和美学功能是什么?

    2024-01-23详情
  • 知本溯源与当代新声——“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分析”学术研讨会综述(苗昕伟)

    百余年间,中国文学理论的绵延发展正在于对中西理论的吸收内省、对时代语境的深刻体察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共同参与。其中,作为话语的文学理论尤为体现出“对象—实践”的二重意义。在社会分野日趋明显的后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学理论更需以历史语境探厘为话语基础,以现实主体实践为话语旨归,进一步增强文化场域内文学理论的新生活力。2023年7月1日至2日,“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分析”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学科体系的发展建设”“理论概念的梳理辨析”“历史现场的重新书写”“古典文论的创新阐释”“当下现实的理论关切”等问题提供了诸多真知灼见,显示出我国文学理论体系的日渐完备和实践价值的不断提高。

    2024-01-15详情
  • 黄药眠审美话语的历史接受与影响分析(刘剑)

    “审美评价”说是黄药眠在19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提出的命题。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进入当年“美学大讨论”的历史现场,既阐述黄药眠美学命题的重要性,也呈现他与朱光潜、蔡仪、李泽厚等人美学话语的交往和碰撞,直面黄药眠审美话语在历史接受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和问题,作出相应的评价和分析,并在发生论层面呈现黄药眠的价值论美学对当代审美文论话语产生的深远影响。

    2024-01-12详情
  • 作为异托邦的语言——福柯论话语体系与文学语言的辩证张力(吴娱玉)

    福柯认为我们身处于语言堆砌的世界,话语具有一种强大的构型能力,通过排列、运作、穿梭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有机系统。话语与权力密切相关,话语与权力编制成的巨大网络将我们笼罩其中。而现代文学语言,尤其是以萨德、鲁塞尔为代表的文学语言呈现出模棱两可、不可言说的异质性和僭越性,成为突破理性秩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窗口,但是低语依然无法脱离话语,“无话语的话语”终究是以话语的形式被表达出来的,不过是以异托邦的形式被保留,它不像乌托邦那样遥不可及,却又葆有了异质性的姿态。

    2024-01-11详情
  • 中国文论概念的古今之变及其融会策略(李健)

    中国文论有古代和现代两大系统,概念也存在着两个系统。由于这两个系统中作为理论筋骨的概念差异极大,很多概念几乎无法找到融通甚至对应的点。这给人们整体认识与评价中国文论带来很大困难,更为构建中国特色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也都有其自身的局限。古代文论的价值是彰显了理论的民族性和审美的独特性,局限是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现代文论的价值是紧跟现代世界的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试图与世界接轨,局限是民族特色不鲜明,创新性不足。这说明,僵守古典和生吞活剥的拿来主义都不是正途。唯一的途径是让古今融会,通过概念的深入研究和中西互释实现通约,从而实现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目的。

    2024-01-10详情
  • 历史地看待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程正民)

    文论话语体系是文论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具体体现,它具有共同性和独特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百年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变化,同百年文学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其变化的动力在于各种文论话语的对话和融合。新时期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探索和建构,进入了新的阶段,积累了新的经验,取得了新的进展。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面向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实践,实现中西文论的对话与交融,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仍然任重道远。

    2024-01-08详情
  • 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美学变革(祝帅)

    当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已经渗透到各种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尽管传统的人工设计仍然没有也不可能被AIGC完全取代,但随着AIGC生成设计的普及和建立话语霸权,其审美范式将会从模仿现有的设计逐渐发展到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规律和法则,并逐渐影响到公众领域的审美变革。虽然说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形成了全新的设计美学风格还为时过早,但不管从现象还是逻辑来推断,人工智能都正在形成一种特有的美学风格,对此我们要开展及时的解析,并基于设计美化生活的初心进行积极的应对。

    2023-12-25详情
  • 设计与理性:人工智能设计的美学反思(陶锋 梁正平)

    本文首先梳理了人工智能设计发展的历程并试图对其进行定义与分析:人工智能设计主要指的是人工智能程序自动或者半自动地生成艺术设计类产品的过程。其次,本文从美学角度对人工智能设计进行如下反思:一是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的人机关系,是对抗还是重生,并指出了人工智能对设计主体性的挑战和改变;二是延续本雅明与阿多诺对机械复制时代的争论,认为人工智能设计是智能文化工业的体现,并深入探讨人工智能设计中自由与限制、确定性与偶然性的冲突;三是提出“设计理性”概念,并认为其是对工具理性的反思与超越。人工智能设计的美学反思需要我们对人机关系进行重新解读,机器是对人的辅助而非取代,我们应避免人工智能对创意领域的过度渗透,实现可控情况下人机的和谐共生。

    2023-12-21详情
  • 网络亚文化失范与新媒体文艺评论网络暴力(郑焕钊)

    新媒体文艺评论中的网络暴力行为的产生,既是技术发展带来的风险、不良媒体和资本推波助澜的结果,也是网络亚文化发展的失范所致。总体上,溢出正常文艺评论的恶意抹黑、不同亚文化圈层因价值冲突而产生的群体攻讦、粉丝控评及其话语“踩踏”现象,以及模因传播的越界而带来的侵害等,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新媒体文艺评论网络暴力造成的后果,不仅是对相关人员人身权利的侵害,破坏文艺评论的正常环境和评价体系,也将导致文艺公信力的丧失,影响文艺生态的健康发展。制约新媒体文艺评论网络暴力失范,需要回到网络亚文化与当代娱乐经济、工业的复杂结构中,探索作为亚文化实践的新媒体文艺评论的边界与尺度。

    2023-11-10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