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其他
  • 熊秉明艺术探索的中西镜像及其边界超越(赵斌)

    旅法艺术理论家、艺术家熊秉明经历了从中国到西方,再从西方返回中国的跨文化;从哲学到艺术,再从艺术延伸至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还有博涉雕塑、书法、诗歌等多种艺术的跨门类,从而使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艺术体验与理论思考熔铸一体。他的艺术探索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思想个性——异学互鉴,也就是中西两种异质性学术文化之间发生相互借鉴从而产生新的艺术思想的情形,其中包含五个环节:异学互望、异学互激、异学互惠、异学更生、异学新境。此外,熊秉明的典型意义还在于,他是20世纪艺术界理论与实践兼备的通会人格化身,并致力于构建理论与实践之间互通反哺的双向路径。熊秉明跨文化的艺术经验与面向实践的理论构想对于当前中西文化交流与文化复兴具有宝贵的启示意义。

    2024-03-12详情
  • 融合互鉴 美美与共——曲艺学科建设与中国演剧体系的构建设想(郝戎)

    2022年,曲艺被纳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并纳入研究生教育学科目录,获得了本硕博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的“户籍”,意味着可以成建制地发展曲艺专业和学科。“戏曲与曲艺”并列,与“戏剧与影视”一起构成艺术学学科的重要板块,可以丰富“戏剧与影视”的学科内涵,培养具有传统艺术素养并且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曲艺人才,形成独特的曲艺人才培养机制和现代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将戏曲与曲艺的传统予以现代化的发扬,将戏剧与影视艺术予以民族化的转化,借鉴融合、美美与共,有助于构建话剧、戏曲、曲艺三位一体的表演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演剧体系。

    2023-12-29详情
  • 文艺高峰人才培养体系建构探赜——以中戏本科教学改革为例(陈敏)

    “当代中国演剧体系构建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是中戏从校级层面策划和设计,举全校之力,历时十年进行的本科教学综合改革成果,也是中戏以人才培养助力文艺高峰建设的举措。这是一个独具学科专业特色,具有一定示范效果、便于实际操作、利于广泛推广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针对其体系化、创新性、科学性的模式建构及所取得的成效,探研其整体的设计思路、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和实践方法,可以一叶知秋,管窥专业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独特风采,为文艺高峰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2023-06-13详情
  • 从国际大赛看新时代中国声乐艺术拔尖人才的自主培养(孙媛媛)

    参加国内外重要声乐大赛已经成为我国青年歌唱家登上国际舞台、获得业界认可、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优化我国声乐艺术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参考和借鉴。本文拟对国内外重大声乐赛事进行全景式观察,从大赛的创立及特点、重点考察的几种能力、赛事曲目选择的审美取向及艺术风格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对我国拔尖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建设性思考,以期对我国新时代新征程的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有所裨益。

    2023-06-13详情
  • 中国艺术心理学“三大体系”建构路径初探(李新)

    作为艺术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的艺术心理学应以建构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心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目标,为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作出贡献。本文认为,建构中国艺术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要注重学科的自我指涉与反思,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借鉴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优秀研究成果的过程中,立足于中国艺术发展谱系与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充分体现艺术心理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建构中国艺术心理学的学术体系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加强和完善中国艺术心理学学科的理论建设,为学术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建构中国艺术心理学的话语体系要坚定文化自信,打造中国艺术心理学话语,传递中国声音,提高中国艺术心理学话语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争取中国艺术心理学的国际话语权。

    2023-04-25详情
  • 意外的审美惊喜——庞白诗文读后(云德)

    一个南人北相的媒体人,不为时尚与功利所动,出乎意料地写出别具情调的温情诗文,给人带来某种久违的、完全归属于诗歌的、扑面而至的亲切感。诗人善于捕捉身边细小的物象,能在庸常生活的细微末节中,发现隐藏于各种物象背后的生命的真谛,其诗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能在情景交融中去感悟人生哲思,诗中不时有奇思妙想,能在恬然、沉静的生活观察中开掘出汉语特有的诗性美。

    2023-03-21详情
  • “山河之美”的中国影像书写(王楚)

    “山河之美”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艺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中“应该展现什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之一。它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共同构成了艺术表达中的中国之美。“山河”既是可视的风景,又是承载土地、故乡、家国的文化意象,与“新主流电影”互为表现的媒介,并与“新主流电影”在文化内涵上相互印证。自然的“山河”通过银幕的媒介化,成为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文化的代言,是构建中国式影像书写的一种诗意方式。

    2023-03-21详情
  • 中国大学校歌歌词与民族形式建构初探(梁振华 张熹)

    中国大学校歌与中国现当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相伴而生。伴随着百余年来政治局势与文化生态的阶段性变化,大学校歌歌词的形式与内容在不同阶段各自呈现出鲜明的特征,突出表现为“五四”文学、延安文艺和流行文化对校歌面貌的影响,其中延安文艺最为显著、深刻。这不仅触及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领域几次大变革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还是一个有助于文艺鉴赏与创作相互促进的话题。作为历史与现实资源深度融合的成果,以及当下中国本土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学校歌歌词与民族形式建构密切相关。

    2022-12-26详情
  • 20世纪“为民众而艺术”的历史生成与价值方位(温新才)

    “为民众而艺术”是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驱力与核心诉求之一。探析、还原这一艺术观的历史生成、价值方位及其所内蕴的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意识,不但对深刻认知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轨迹有着知识意义,而且对建构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与批评话语有着重要参照价值。

    2022-12-19详情
  • 从一门艺术到一门学科:中华曲艺的历史性跨越(张鑫)

    本文通过梳理曲艺艺术历史发展脉络、艺术特点及规律,阐释曲艺艺术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理论依据,分析曲艺学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功能价值,总结曲艺学科建设历程和成果,明确民族复兴时代曲艺应承担的使命任务,探索曲艺艺术进入学科后的发展路径。

    2022-12-19详情
  • “温暖剧”创作探赜:观念与实践(程樯)

    温暖感是新时代剧集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审美元素之一,“温暖剧”应运而生,探寻其观念与实践之要义,体现着相关理论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性与必要性。“温暖剧”创作将以人民性为本的思想基点与价值观先导的动力原点作为理论底蕴的基础,锚定着创作的逻辑起点;题材选择的垂直性整合与多元化集合之协同,人物塑造的烟火气、传奇感与动态性之共存,情节编织的“接地气”与“讲人话”之相融,作为叙事构思的支点建构着创作的文本框架;在真实感的前提之下,影调设计的明亮感、表演创造的质朴感、剪辑取向的舒适感、音乐铺陈的叙述感作为视听传达的内核,书写着创作的影像呈现。伴随高品质“温暖剧”的持续涌现,与之契合的学术争鸣也将走向繁荣,并反推创作的再发展。

    2022-11-29详情
  • 互文本与作家选择——《创业史》与影、剧《柳青》的“现实主义胜利”(马琳)

    柳青与《创业史》的现实主义成就在文学史上已有定论,近两年传记话剧与电影《柳青》接连被搬上舞台、银幕,叙事脉络间讲述柳青创作《创业史》的艰辛历程,其现实主义路径和风貌与《创业史》之间形成了交相辉映的互文本世界,值得关注研究。

    2022-11-29详情
  • 大都市文化的轻喜剧——《智得其乐》序(毛时安)

    漫画是现代生活的必需品兼奢侈品,也是我们提神醒脑的清凉油。郑辛遥漫画《智慧快餐》以直击世道人心的选题、抵达纯粹漫画的运思、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30年来成为上海文化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和上海市民喜欢的一出都市轻喜剧,而其深层则是上海人以幽默的方式对现代人的智慧而深刻的反思。高节奏、高强度的现代生活也迫切需要幽默的润滑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日益丰富广阔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的健康进步与发展。繁荣漫画,我们要努力为讽刺艺术的创作、生长创造必需的良好、宽容的文化生态环境,并为优秀漫画提供经常性的发表平台。

    2022-09-22详情
  • 达•芬奇、世界地图与中国(李军)

    作为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人物,达•芬奇身上的“西方性”固然毋庸置疑;然而长期以来,这一“西方化”形象的流行,却有意无意地导致他身上同样重要的“东方性”和“世界性”因素遭到遮蔽,致使达•芬奇之所以伟大的真实原因,始终未能得到充分的彰显。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1494年西葡两国制定瓜分全球的“托德西利亚斯条约”,是影响早期现代世界史、重塑东西方历史命运至深至巨的三个重大时刻。与这一时代同框的达•芬奇,置身于这样的历史语境,会对于他的时代作出怎样的回应?作为地图圣手的达•芬奇,他是否意识到他所在世界的整体性?又是如何认识这样的整体性的?他画过这样的世界地图吗?在他的心目中,“中国”位于怎样的空间位置?对于构筑这个世界的整体性,他又有过哪些匪夷所思的规划、想象和贡献?本文是笔者关于“达•芬奇与东方”系列研究的第一篇。

    2022-08-31详情
  • “艺术”概念与西方艺术学科史研究的当代意义——读孙晓霞《西方艺术学科史:从古希腊到18世纪》有感(尹德辉)

    孙晓霞的《西方艺术学科史:从古希腊到18世纪》以新的学科立场和理论视角,梳理了从柏拉图的“技艺”直至巴托和康德“美的艺术”的概念演变史,论述了艺术的知识生产从其前科学阶段,发展到艺术科学,再到艺术学科产生的全部历史过程。西方艺术学科史对中国艺术学科的未来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也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一并构成了中国艺术学科史的一个历史部分。全书史料详实充分,论证逻辑明晰,在理论基础上较已有研究尤显先进,对新时代的艺术学科建设具有基础性的建构作用。

    2022-08-12详情
  • 是学者,也是战士——我所接触的文艺理论家程代熙(刘文斌)

    程代熙先生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文化事业,革命熔炉的锻炼和革命理论、革命文学的熏陶,促使他树立起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美学观、文艺观,并为译介、宣传、捍卫马克思主义美学观、文艺观辛勤笔耕,贡献卓著。程先生晚年正值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期,他因劳累过度而患上绝症,后抱病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本文通过对笔者同程先生接触的经历及来往书简的叙述,彰显出程先生集马克思主义学者与共产主义战士于一身的光辉本色。

    2022-06-16详情
  • 《诸仙纪》序:仙话的当代赋意(岳永逸)

    仙话是基于人们相当长时期内相当程度共识的、关于仙的故事的总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是世界的、民族的,更是现实世界中群体的和生活中每个活生生的个体的。对学者型作家严优而言,仙话更是提供克服一切障碍、超越自我的可能性。因此,出于传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自觉与担当,严优的新著《诸仙纪》没有满足于有角色、有情节、有共识的关于神仙林林总总、源远流长的故事的重现。在强调仙话是生命观的投射,是对人突破自身局限性的一种朴素而奇妙的想象的同时,该书赋予了古旧仙话以当下性和启蒙性,成为关于神仙故事的故事,开启了对于仙话、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类的一种新的观照。

    2022-06-16详情
  • 面对“元宇宙”,科幻文艺怎样保持批判力(陈韬)

    要把握时代脉搏,守正创新,以足够的自觉和担当引领世界科幻走出赛博朋克阶段,努力探索科幻文艺的新模式、新风格、新境界。

    2022-03-10详情
  • 论元宇宙及其影像内容的可能性(周雯)

    随着技术水平、硬件条件的日渐成熟,元宇宙概念不再是一个空想的资本炒作噱头,而是真正成为一种元媒介,参与到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中。

    2022-03-10详情
  • “元宇宙”何以成为文艺“新生”的契机?(杨光)

    通过直面新技术的雪崩并正确地顺势而为,文艺可以也应该将启真储善的美的规律秩序反向赋予“元宇宙”中的“万象”。

    2022-03-10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