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必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继承和弘扬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努力铸就中国文艺新辉煌!
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华美学精神”,在2021年12月的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又明确提出了“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的重要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延伸与发展,也是指导我国美学理论研究和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实践的重要理论命题。本文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的大框架下,就“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的内涵及其结合的途径进行分析阐述。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艺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与欧洲的文艺现代化进程与审美现代性均存在较大差异,较为突出的是:在中国文艺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目标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形成艺术上可称为“第四种形态的先锋派”的文艺形式。本文通过《黄河大合唱》的个案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创新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重要理论特征。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文艺方针和原则。这一原则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便得到了清晰的表述。这一原则的基本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结合国情和借鉴优秀传统,为人民而繁荣文艺。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亦是坚持“两个相结合”的前提。结合的过程,就是文艺工作者不断加强为人民服务立场的过程,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过程,就是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过程。在新时代新征程这个历史方位上,抒写人民、讴歌新文明、诠释中国精神,构成结合的最重要主题。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构成内容,而其历史推进主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文艺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艺相结合的过程。在理论演进的层面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传统文艺相结合是以“民族形式”的追求为起点的,对传统文艺在新文艺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中的定位经历了从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为主到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主的历史转型。从“民族形式”论、“批判继承”论到“转化创新”论,理论上的不断创新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艺相结合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保证。“三论”的历史践行积淀下许多值得总结的历史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坚持“古为今用”的基本方针,坚持以理论创新指导新的文化实践,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几个方面。
本文从审美层面剖析电视剧《人世间》深入人心的“艺术三味”。首先,作品充盈着浓浓的生活滋味,在人间烟火气中表现百姓的“伦常日用”,通过时代环境、生活场景、柴米油盐、事件细节、人物情感构建起鲜活的“生活世界”,成为吸引观众走进、亲近故事的“真实感”密钥;其次,作品表现近半个世纪社会变迁中以周家儿女为核心的众多人物的命运浮沉与精神亮色,让观众百感交集、欲罢不能,醇厚的悲悯情怀传递了善意与坚韧的魅力密码;再次,创作者对家庭伦理、社会问题的省思与叩问,以及精湛的影像表达共同成就了作品深沉的美感韵味,是作品成功通向雅俗共赏的高级审美密钥。
现实主义文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文艺道路的一个突出范例。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观重视文艺对于人类社会实践的生动再现作用。现实主义在中国先后演化出启蒙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伤痕”现实主义、“新写实”现实主义等本土形态。后两种现实主义文艺中不仅渗透进现代主义等多种文艺思潮影响,而且同中国古典心性智慧传统初步接通。《人世间》代表了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范式走向成熟。心性现实主义是由中国心性智慧接引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后再生的新型中国式美学范式。当代中国文艺场中蕴藏着让《人世间》发挥其作用的文艺生产机制和美学动力结构,涉及国家导向、行业优投、民生体验、观众期待、艺术创意和全媒鼓应等六要素。《人世间》呈现出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美学范式的几方面表现:真善交融、典型传神、地缘化育和时势造人、褒贬皆有、流溯风格。这对当前和今后各文艺门类叙事类文艺创作将起到示范作用。
中国特色文艺批评价值体系的建构,是文艺繁荣发展、助力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当代文艺所聚合的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一体系的建构逻辑必须是多元的。中国特色文艺批评价值体系是一个既有主导性又有开放性,能够融合多元价值诉求的框架结构,它立足中国语境、中国文艺现实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需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当代化形态为主体,以中国化的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为参照。这一体系的形成有赖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基础、文艺观念等方面的相通、契合和深度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面渗透着以事物的实际效用为取舍判断、以发挥效能为事物应然要求的经世致用气质,另一面充盈着回归个人身心的解放、追求个体性灵抒发的品格。在儒道格局的影响下,数千年来中国文艺事实上也是沿着一面经世致用、另一面追求个性心灵自由抒发的路径演进的。现当代中国文艺形态的正偏格局,一方面是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在现代的传承演变,另一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深度融入所造就。由于新质的加入,相比古代当然有因有革。马克思主义基本文艺观念同样充满着实践性气质,它与中国文艺传统的经世致用价值取向逐渐在革命文艺运动的实践中相互融合,发展成现当代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重要文化来源之一。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历经百年风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既是我党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又是值得我们进行学理分析并有效总结的宝贵经验。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机,中华文明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两者的有机结合既是百年的成果与经验,更形成一种文化推动力,促生了蔚为壮观的当代文化图景。从学理层面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容互通的内在机理,拥有诸多相通的文化价值诉求。今天,面对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呼唤,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同创作自由的辩证统一,也要坚持文化批评同文化扶持的辩证统一,还要坚持民族性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并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文艺作品。
中国古人留下了丰富的美学和艺术思想的遗产,对这些遗产的接受态度,在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成长起来,对传统文化持批判的态度。随着革命的发展,对待传统的态度也发生着变化,展现了从经由辨识而有选择地继承,形成“古为今用”的方针,再到当下形成对传统全面研究的态度这一发展过程。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是当今美学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周志强的现实主义论有其现实针对性,他强调现实主义者要超越作家个人的日常经验感受,揭示社会真实处境与人的精神困境,呈现现实生活中不可化约、不可解释之物,达到哲学的真实。他的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论重视“本质真实”的传统,又有自己新的发挥,但他对细节真实、作家个人经验之于现实主义创作的意义的看法,却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及巴尔扎克等现实主义经典作家的创作实践不符。严格意义或原初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有其内在规定性,不讲究建立在作者生活经验基础上的细节描写真实的作品,如果冠以现实主义之名,只能是对现实主义概念的转义借用。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重大题材的话剧创作契合时代需求,选择以微观视角表现重大主题,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在题材选取、艺术样式和人物塑造上均有所突破,在戏剧的当代表达上有所拓展。文学助力戏剧渐成潮流,文学、影视和话剧之间的改编与融合越来越密切,不同艺术样式的交流与融合为话剧的形式探索带来新的突破。话剧研究和话剧评论两种格局逐渐形成,话剧评论和话剧创作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加凸显。
2021年是特殊的一年,以音乐歌颂建党百年是本年度中国音乐发展的宏大主题与热点话题,音乐创作和舞台表演都不乏精彩之作。在“新文科”的影响下,各院校音乐学科也在探索新时代的新发展,亦有不少亮点。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音乐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
2021年是电视剧的又一个丰收年,荧屏热点不断,行业生态得到进一步改善,一系列优秀作品的涌现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有“高原”缺“高峰”的状况,电视剧在高质量发展的正轨上稳步前行。本文在全面梳理2021年电视剧创作的基础上,从百年党史主题书写的史诗性追求,现代都市文化的发展趋势,新时代家庭伦理建设的面向,历史剧、公安刑侦剧的美学探索以及评论的价值导向等方面,对2021年中国电视剧的得失作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2021年艺术理论热点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观察:在国家层面,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文艺发展提供宏观指导与根本遵循;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总结百年来党领导文艺的宝贵经验、人民进行文艺创造的辉煌业绩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与时代层面,我国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胜利,但疫情时而反复,同时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艺术领域带来了新机遇与新问题,基于此,中国艺术学界从关注当代艺术、探讨艺术与科技的关系等多方面推进艺术理论研究。在学科层面,2021年是中国艺术学科升为学科门类的十周年,也是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的十周年,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科体系已初具规模,艺术理论研究热点频现,理论批评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
2021年美术面对的两个重大创作主题:一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者关涉如何看待历史,后者涉及如何表现现实。贯穿历史与现实的主题性创作有着明确的主体观念与观看意识,由此决定了作品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的表达方式。本文结合2021年美术创作及展览活动,分析相关作品,探讨创作主体与人民性的关系,探讨主体形象中的个体样式与普遍意义的关系,并从四个方面展开:现场问题,如历史与当下的双重表达;观念问题,如重构观看视角表达历史;样式问题,如另觅表现方式反映现实;实践问题,如主体转向与公共审美教育。其中,以人民性重构典型性、以人民性重构主体性,为本文的两大基本论题,将人民性的内涵空间在2021年再次打开。
2021年度中国网络文艺爆发出强劲活力,现实题材作品的质量明显提升,爆款作品频出,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动漫集体“破圈”,呈现出主流化、精品化的趋势,网络文艺制度建设成效显著,文娱领域和“饭圈”文化乱象的治理力度空前加大,网络文艺评论赋权趋势逐渐形成。网络文艺磅礴入海,难免泥沙俱下,文艺评论如同大浪淘沙。在建设网络文艺及其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评估流量的功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警惕“元宇宙”等现象的泡沫化倾向,探索网络文艺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在赛博空间里踏歌前行,让文艺评论发挥更为积极的引领功能。
文章回顾了2021年舞蹈艺术发展特点,即宏大题材舞剧的小人物视角、舞蹈创作中多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引人注目的区域舞蹈发展以及“国风”舞蹈综艺的“破圈”现象;梳理了2021年引发舞蹈界争议的话题,包括现实题材创作、中国当代舞的界定以及基于舞种风格的评价标准;分析了这些争议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反思和建议。此外,文章认为2021年舞蹈评论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评论对象方面还有局限性;第二,在评论方法上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第三,对国际舞蹈动态缺乏关注和了解,并围绕这三个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发展路径。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历史性交汇,国家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设计在文化、科技、经济、生态和民生不同要素作用下形成鲜明特点,具体体现为国家形象中设计彰显的时代精神、国货国潮中文化的赋能作用、数字经济中创意研发机制的全面转变、智能制造中科技的加持助推作用、生态回归趋势下持续探索的环保主题,以及围绕一系列民生热点形成的具体生活优化方案,体现了2021年设计的基本特点、趋势以及设计的本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