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
  • 电视剧《人世间》的审美“三味”——兼及探赜精品剧的成功密钥(戴清)

    本文从审美层面剖析电视剧《人世间》深入人心的“艺术三味”。首先,作品充盈着浓浓的生活滋味,在人间烟火气中表现百姓的“伦常日用”,通过时代环境、生活场景、柴米油盐、事件细节、人物情感构建起鲜活的“生活世界”,成为吸引观众走进、亲近故事的“真实感”密钥;其次,作品表现近半个世纪社会变迁中以周家儿女为核心的众多人物的命运浮沉与精神亮色,让观众百感交集、欲罢不能,醇厚的悲悯情怀传递了善意与坚韧的魅力密码;再次,创作者对家庭伦理、社会问题的省思与叩问,以及精湛的影像表达共同成就了作品深沉的美感韵味,是作品成功通向雅俗共赏的高级审美密钥。

    2022-05-12详情
  • 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范式的成熟道路——兼以《人世间》为个案(王一川)

    现实主义文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文艺道路的一个突出范例。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观重视文艺对于人类社会实践的生动再现作用。现实主义在中国先后演化出启蒙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伤痕”现实主义、“新写实”现实主义等本土形态。后两种现实主义文艺中不仅渗透进现代主义等多种文艺思潮影响,而且同中国古典心性智慧传统初步接通。《人世间》代表了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范式走向成熟。心性现实主义是由中国心性智慧接引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后再生的新型中国式美学范式。当代中国文艺场中蕴藏着让《人世间》发挥其作用的文艺生产机制和美学动力结构,涉及国家导向、行业优投、民生体验、观众期待、艺术创意和全媒鼓应等六要素。《人世间》呈现出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美学范式的几方面表现:真善交融、典型传神、地缘化育和时势造人、褒贬皆有、流溯风格。这对当前和今后各文艺门类叙事类文艺创作将起到示范作用。

    2022-05-12详情
  • 论中国文艺批评价值体系的思想文化根基(李震)

    中国特色文艺批评价值体系的建构,是文艺繁荣发展、助力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当代文艺所聚合的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一体系的建构逻辑必须是多元的。中国特色文艺批评价值体系是一个既有主导性又有开放性,能够融合多元价值诉求的框架结构,它立足中国语境、中国文艺现实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需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当代化形态为主体,以中国化的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为参照。这一体系的形成有赖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基础、文艺观念等方面的相通、契合和深度结合。

    2022-05-06详情
  • 马克思主义与优秀文艺传统的融合——论现当代中国文艺形态的格局演进路径(林岗)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面渗透着以事物的实际效用为取舍判断、以发挥效能为事物应然要求的经世致用气质,另一面充盈着回归个人身心的解放、追求个体性灵抒发的品格。在儒道格局的影响下,数千年来中国文艺事实上也是沿着一面经世致用、另一面追求个性心灵自由抒发的路径演进的。现当代中国文艺形态的正偏格局,一方面是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在现代的传承演变,另一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深度融入所造就。由于新质的加入,相比古代当然有因有革。马克思主义基本文艺观念同样充满着实践性气质,它与中国文艺传统的经世致用价值取向逐渐在革命文艺运动的实践中相互融合,发展成现当代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

    2022-05-06详情
  • 文化守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路径(邹广文 孙维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重要文化来源之一。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历经百年风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既是我党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又是值得我们进行学理分析并有效总结的宝贵经验。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机,中华文明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两者的有机结合既是百年的成果与经验,更形成一种文化推动力,促生了蔚为壮观的当代文化图景。从学理层面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容互通的内在机理,拥有诸多相通的文化价值诉求。今天,面对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呼唤,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同创作自由的辩证统一,也要坚持文化批评同文化扶持的辩证统一,还要坚持民族性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并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文艺作品。

    2022-05-06详情
  • 中国传统美学进入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历程(高建平)

    中国古人留下了丰富的美学和艺术思想的遗产,对这些遗产的接受态度,在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成长起来,对传统文化持批判的态度。随着革命的发展,对待传统的态度也发生着变化,展现了从经由辨识而有选择地继承,形成“古为今用”的方针,再到当下形成对传统全面研究的态度这一发展过程。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是当今美学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2022-05-06详情
  • 如何看待细节真实与个人经验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意义?——周志强现实主义论的读解与商榷(阎浩岗)

    周志强的现实主义论有其现实针对性,他强调现实主义者要超越作家个人的日常经验感受,揭示社会真实处境与人的精神困境,呈现现实生活中不可化约、不可解释之物,达到哲学的真实。他的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论重视“本质真实”的传统,又有自己新的发挥,但他对细节真实、作家个人经验之于现实主义创作的意义的看法,却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及巴尔扎克等现实主义经典作家的创作实践不符。严格意义或原初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有其内在规定性,不讲究建立在作者生活经验基础上的细节描写真实的作品,如果冠以现实主义之名,只能是对现实主义概念的转义借用。

    2022-04-25详情
  • 2021话剧:转型之中迎发展(毛夫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重大题材的话剧创作契合时代需求,选择以微观视角表现重大主题,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在题材选取、艺术样式和人物塑造上均有所突破,在戏剧的当代表达上有所拓展。文学助力戏剧渐成潮流,文学、影视和话剧之间的改编与融合越来越密切,不同艺术样式的交流与融合为话剧的形式探索带来新的突破。话剧研究和话剧评论两种格局逐渐形成,话剧评论和话剧创作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加凸显。

    2022-04-25详情
  • 2021音乐:音乐家的时代责任与学科的全面发展(杨曦帆)

    2021年是特殊的一年,以音乐歌颂建党百年是本年度中国音乐发展的宏大主题与热点话题,音乐创作和舞台表演都不乏精彩之作。在“新文科”的影响下,各院校音乐学科也在探索新时代的新发展,亦有不少亮点。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音乐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

    2022-04-11详情
  • 2021电视剧:向高峰奋进的中国荧屏(陈友军 井照雪)

    2021年是电视剧的又一个丰收年,荧屏热点不断,行业生态得到进一步改善,一系列优秀作品的涌现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有“高原”缺“高峰”的状况,电视剧在高质量发展的正轨上稳步前行。本文在全面梳理2021年电视剧创作的基础上,从百年党史主题书写的史诗性追求,现代都市文化的发展趋势,新时代家庭伦理建设的面向,历史剧、公安刑侦剧的美学探索以及评论的价值导向等方面,对2021年中国电视剧的得失作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2022-04-07详情
  • 2021艺术理论:致敬历史、立足当下(李心峰 张新科)

    2021年艺术理论热点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观察:在国家层面,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文艺发展提供宏观指导与根本遵循;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总结百年来党领导文艺的宝贵经验、人民进行文艺创造的辉煌业绩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与时代层面,我国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胜利,但疫情时而反复,同时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艺术领域带来了新机遇与新问题,基于此,中国艺术学界从关注当代艺术、探讨艺术与科技的关系等多方面推进艺术理论研究。在学科层面,2021年是中国艺术学科升为学科门类的十周年,也是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的十周年,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科体系已初具规模,艺术理论研究热点频现,理论批评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

    2022-04-07详情
  • 2021美术:再释人民性(郑工)

    2021年美术面对的两个重大创作主题:一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者关涉如何看待历史,后者涉及如何表现现实。贯穿历史与现实的主题性创作有着明确的主体观念与观看意识,由此决定了作品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的表达方式。本文结合2021年美术创作及展览活动,分析相关作品,探讨创作主体与人民性的关系,探讨主体形象中的个体样式与普遍意义的关系,并从四个方面展开:现场问题,如历史与当下的双重表达;观念问题,如重构观看视角表达历史;样式问题,如另觅表现方式反映现实;实践问题,如主体转向与公共审美教育。其中,以人民性重构典型性、以人民性重构主体性,为本文的两大基本论题,将人民性的内涵空间在2021年再次打开。

    2022-04-07详情
  • 2021网络文艺:在塞壬的歌声里踏浪而行(胡疆锋 刘佳)

    2021年度中国网络文艺爆发出强劲活力,现实题材作品的质量明显提升,爆款作品频出,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动漫集体“破圈”,呈现出主流化、精品化的趋势,网络文艺制度建设成效显著,文娱领域和“饭圈”文化乱象的治理力度空前加大,网络文艺评论赋权趋势逐渐形成。网络文艺磅礴入海,难免泥沙俱下,文艺评论如同大浪淘沙。在建设网络文艺及其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评估流量的功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警惕“元宇宙”等现象的泡沫化倾向,探索网络文艺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在赛博空间里踏歌前行,让文艺评论发挥更为积极的引领功能。

    2022-03-07详情
  • 2021舞蹈:跨界“破圈”中的身体舞动(张延杰)

    文章回顾了2021年舞蹈艺术发展特点,即宏大题材舞剧的小人物视角、舞蹈创作中多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引人注目的区域舞蹈发展以及“国风”舞蹈综艺的“破圈”现象;梳理了2021年引发舞蹈界争议的话题,包括现实题材创作、中国当代舞的界定以及基于舞种风格的评价标准;分析了这些争议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反思和建议。此外,文章认为2021年舞蹈评论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评论对象方面还有局限性;第二,在评论方法上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第三,对国际舞蹈动态缺乏关注和了解,并围绕这三个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发展路径。

    2022-03-07详情
  • 2021设计:文化凝聚与国计民生的内生动力(潘鲁生 殷波)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历史性交汇,国家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设计在文化、科技、经济、生态和民生不同要素作用下形成鲜明特点,具体体现为国家形象中设计彰显的时代精神、国货国潮中文化的赋能作用、数字经济中创意研发机制的全面转变、智能制造中科技的加持助推作用、生态回归趋势下持续探索的环保主题,以及围绕一系列民生热点形成的具体生活优化方案,体现了2021年设计的基本特点、趋势以及设计的本质和价值。

    2022-03-07详情
  • 2021电影:沉淀中生长,蓄势后勃发(丁亚平 王婷)

    2021年中国电影在整体上呈现为多元有序的新发展格局。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人民奋进历史的回访尤为重要,银幕里新的中国故事相继上演,摇曳着历史“真实”的回音。在商业类型片的创作上,各个类型都有长足的发展,类型的探索表现出新姿势和新景观。在主旋律叙事和商业类型叙事之外,文艺片以执拗的低音之势也表达着在场,在创作的层面上延伸了电影的场景和边界,显示出电影艺术的当代品格。同时,电影评论的生态呈现出众声喧哗的态势,国家治理下的电影评论场域如何展现出一个公共性的统一体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2022-03-07详情
  • 2021戏曲:乍暖还寒(傅谨)

    2021年,浙江婺剧团优秀青年演员楼胜在戏曲界掀起了“楼旋风”,荣登“梅花奖”榜首,且成为这一年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楼胜以其多年刻苦训练而形成的惊艳全场的绝技,唤醒了戏曲界对技术在戏曲表演中的关键性作用的深刻理解与领悟。与此同时,青年编剧罗周逐渐浮出水面,她将毫无悬念地成为有史以来戏曲编剧数量第一人,作品的戏剧性也在逐渐提高。2021年,“建党百年”主题性创作演出压倒性地成为戏曲演出的中心,新剧目的创作和演出使这一年成为当之无愧的“献礼年”,但题材的开掘与多样化仍是有待跨越的难关。本年度戏曲界痛失郭汉城、杜近芳、沈福存和王文娟等大师,他们的离世更令人们意识到戏曲人才培养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2022-03-01详情
  • 坚持文化为根 传承文化精粹(谢先莹)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中国评协代表团学习讨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包恩泽摄)坚持文化为根 传承文化精粹谢先莹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2021年,是笔者倍感振奋的一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省南阳市,对家乡做好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给予殷殷嘱托。12月,笔者又作为代表参加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

    2022-02-26详情
  • 守正文艺评论观 与民同行天地宽(金浩)

    作为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及时回应时代和人民的呼声,与祖国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同呼吸、共命运,讴歌时代,服务人民。

    2022-02-26详情
  •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修养(胡智锋)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为中心,分别从目标、对象、本体和国际四个维度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理应担当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明确要求。

    2022-02-26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