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
  • 走向中国风格的丰富、创新和提升——简述这十年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建设新发展(路侃)

    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实际,守正创新,奋发有为,活跃创造,开拓新境,是十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取得充分发展提升的鲜明写照。

    2022-11-24详情
  • 走向体系化自主理论创新——历史变革中新时代十年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新气象(谭好哲)

    十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历史变革与新气象不是仅仅显示于个别性理论问题上或局部性理论领域中,而是整体地全面地走向了体系化的自主创新。

    2022-11-24详情
  • 生活本质和时代精神:论草原题材美术创作的主题性(王宏伟)

    当代草原题材美术创作是随着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烽烟而生发出来的,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始,草原题材美术从开创立业到平稳发展,涌现出一批留给我们深刻记忆的美术家。当代草原题材美术创作似乎是在某种特定的、具有集体无意识意味的牵引力中创作生发的,由此带来的在艺术上的影响便是当代草原题材美术创作的“主题性”基调。草原题材美术创作的“主题性”倾向是有着特定的历史渊源的,它是20世纪中期伴随着内蒙古革命战争而陡然镶嵌进中国现当代美术的整体格局之中的,并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文艺发展的趋向密切相连。包括草原题材在内的中国美术,理应不满足于生活的表象,而要努力去把握生活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潜心于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主题性”创作。

    2022-11-18详情
  • 茅盾在新疆的文艺活动及其对当代民族文艺评论的启示(邹赞)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新疆的传播与发展,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保持同步,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各民族文艺生产、文艺传播、文艺消费与文艺评论具有根本性指导意义。抗战时期,作家茅盾及诸多进步文化人士远赴新疆,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新疆期间,茅盾通过撰写文艺评论、发表演讲及组织文艺活动,显现出他对文艺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生动实践,这些进步文艺活动对新疆现当代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当代民族文艺评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022-11-03详情
  • 以“中国性”建构民族命运共同体 ——当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新观察(赵卫防)

    近年来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以国家意志的建构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中国式情感的别样表达等完成了“中国性”书写,并以此呈现出了建构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自觉。在形式层面,该类影片将类型叙事、民族志叙事等叙事手段融合起来,体现出与时代同步的多元叙事特点,在视听语言上也呈现出独特的追求,其多元叙事手段,有效实现了“中国性”表达。

    2022-10-20详情
  • 民族文艺评论的时代精神与责任担当(金永兵)

    优秀的民族文艺评论工作可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实现民族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文艺评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方向,发挥好民族文艺评论的思想引领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深挖民族传统文艺的新时代内涵;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引导,“向民间文艺要资源”;以形成文艺高峰为目标,发挥好民族文艺评论的经典建构功能。

    2022-10-14详情
  • 分散与重聚:直播场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欧阳梦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历久弥新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完成国族想象与民族认同的重要脉络。近年来,直播打赏平台异军突起,显示了其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本文即聚焦于这一重要文化现象,试图以媒介理论为基础,描述传统文化在这一以电子硬件、互联网软件为基础的新兴平台中的生存状态、发展可能,以及其在整合身份认同、历史资源方面已然发挥的作用,并触及到一些尚在“萌发”阶段的问题,召唤更多目光的关注,以期共进。

    2022-09-16详情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路线图及其未来发展逻辑(权玺)

    数字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趋近经历了一个“信息化—在线化—智能化”的阶段性发展过程,并形成了由“在库”式静态保护到“在线”式动态传承,再到“在场”式活态发展的非遗数字化进阶之路。以地铁路线图的形式对其进行可视化,从中可以析出数字化技术创新、相应的制度设计以及多元参与者涌现三个研究维度。这一非遗数字化路线图清晰地展现了技术、规制和参与者三方在各自的数字化轨道上并行不悖的同时,于关键的数字化节点上亦形成了交汇乃至聚合的态势,并由此生成了互补互益和共享共创的协同联结关系。未来,应循着数字化协同创新逻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将成为不断自洽的研究议题和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场域。

    2022-09-05详情
  •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利用意义和发展模式研究(黄永林)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利用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本方针在非遗领域的实践探索,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精神、符合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和推动“后疫情时代”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还根据相关理论与实践概括分析了非遗产业利用的十种“非遗+”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并简要介绍了每种模式的典型案例,为非遗产业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2022-09-02详情
  • 网络直播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张颐武)

    因短视频等新媒介的快速发展,网络直播这一新兴的文化形态现已具有了相当的影响力,运用网络直播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网络直播平台形成了文化传播的新空间,本文重点探讨直播带来的传统文化艺术传播的新形态。

    2022-09-02详情
  • 作为美育知识学导引的艺术史(刘毅)

    美育是提升人的健全人格、综合素养以及创造力与想象力的重要路径,因而在近些年颇受关注。在国家政策引导以及基础层面的持续推动下,美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而且在短时期内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美育科研与教学系统。但就目前状况而言,美育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环节仍旧存在可资讨论与辨析的问题空间,其中尤其显著的便是美育实施与开展的知识学基础与其导向问题。

    2022-08-04详情
  • 以优秀中华美育传统激活中国文化生命力(宋修见)

    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传统社会中通达的美育路径。但是近代以来,西风东渐和列强入侵使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严重危机,尽管现代“美育”概念的引介续接与激活了中华美育传统,但在一个民族还没有站起来的时代里,美育只能是一种美好理想。所以,今天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继承发展优秀中华美育传统,使之激活中国文化生命力,推动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22-08-01详情
  • 回到美学,重启美育(刘成纪)

    1930年,蔡元培在为商务印书馆《教育大辞书》撰写的“美育”词条中,对何谓美育有一个基本定位,即“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今天看来,这种解释可能是粗糙的,但却揭示了一个基本道理,即美育是美学理论的实践形态,没有美学理论作为先导和规约的美育,必然是盲目的美育。那么,当代中国美学到底能够给予美育什么?一是美学理论自身的非稳定性,为借助美育洞穿日益严苛的自然人文科学壁垒提供了可能,并为专业化的知识学习提供了难得的“美学时间”;二是美学理论价值生发的多元性,为当代美育实践展开了多元向度,它使自然、艺术和社会生活均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三是对中国美育传统的重新发现,开启了自由、秩序与和谐三者并举的美育目标。以此为背景,一种既遵循美学理论的一般性,又兼顾古今通例、中西互鉴的当代中国美育框架也就呈现出来了。

    2022-07-29详情
  • 续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评论新篇章(夏潮)

    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是跨世纪的理论接力,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道路上的里程碑。推进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把文艺评论作为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手段,续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篇章。

    2022-07-21详情
  • 对“文艺是为什么人的”新认识(丁国旗)

    “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讲话》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本文围绕这一问题,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从其何以成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阐述,同时分析了当下我国文艺在此问题上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根源所在,以及毛泽东同志对于解决此问题的具体思路于解决当下我国文艺相关问题的价值与借鉴意义。

    2022-07-21详情
  • 文艺 • 大众 • 时代 ——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陈池瑜)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现实问题与文艺问题结合起来的典范,是中国20世纪文艺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提出和解决了文艺为什么人、文艺为工农兵大众服务及文艺的源泉、文艺反映时代生活、文艺和党的事业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开启中国现代文艺的新航向,对解放区、根据地及新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工作产生重大影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新时代我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将学习毛泽东同志《讲话》精神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创作反映人民群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新时代新征程的精良文艺作品,让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举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2-07-21详情
  • 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的历史拓展(路侃)

    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的重要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建设、人民性根本方向、大局性、现代性与建设性。奠定了中国文艺根本方向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今天仍然具有新的重要价值。新时代党的文艺思想形成新的重大发展。面对国内外环境新变化,文艺要积极拓宽发展道路,表现根本的价值观和扩大的价值观,勇于表现生活矛盾,艺术地表现宏大和平凡的统一、共同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在技术进步中促进文艺的创造力和精神现代化。

    2022-07-21详情
  • 音乐评论的基本原则——学习两个《讲话》的一点体会(王次炤)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都非常重视文艺评论。两个《讲话》明确了音乐评论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阐明了音乐评论的标准,指明了音乐评论的方法和作用。

    2022-07-13详情
  • 文艺话语中国学派的模式和道路(张清民)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两个《文艺讲话》”)作为中国现代文艺话语的代表性文本,初步形成了具有东方审美现代性意味的文化诗学体系,塑造了一个具有“第三条道路”意味的论域型理论模式,其特点是提纲性、指导性、开放性。两个《文艺讲话》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叙事美学,在叙事领域走出了一条遗世独立的叙事路径,具有鲜明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品格。两个《文艺讲话》以人民为文艺活动的目标本体,在价值之维探索出一条文艺表现与理论叙事的人民美学之路。人民美学把文艺发展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进步、公平正义、历史发展、美好愿景等宏大主题在系统思维基础上进行结构性美学考量,是奠基于人的生存与社会正义根基上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艺术哲学。

    2022-07-12详情
  • 百年文艺道路 两座醒目路标(邓凯)

    重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两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经典文本,能感受到不同的时代语境赋予两者不同的历史使命和问题意识,既一脉相承又有超越发展。《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凝结了毛泽东思想在文艺领域的精华,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诞生,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思想原则的集中体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方略中对文化建设特别是对文艺工作的深刻阐述和重要指引。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相继发表一系列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这些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着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放眼全球,融通中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方法,正在并将继续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艺建设发挥出磅礴伟力。

    2022-07-12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