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文艺的人民性”聚焦文艺精品、艺术高峰、艺术创新、思想素养、创作态度、文化传统以及文艺人才的培养等,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人民是文艺之母”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命题,使之成为重构文艺本体论的辐辏。
与会专家学者深情回忆了朱寨的为文与为人,共同回顾了朱寨在当代文学研究、学科建设及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成就。部分专家发来书面发言。现刊发仲呈祥、白烨、孟繁华、张德祥的发言。
作为连接理论和创作的纽带,文艺评论把理论话语“翻译”为评论语言,促使其抵达创作现场并发挥作用,又把创作成果和动态趋向提炼为理性思考,“反哺”理论建构,从而促进整个文艺事业沿着健康方向发展。
建立中国文艺的新时代话语体系,是时代的需要、民族复兴的必要,是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这有利于在与世界优秀文化艺术的融会贯通中彰显中华文明特色,在中华文化精神的熏陶中持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不断带动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文化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建设。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实力之基,中国作为一种文明型国家,文化认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广泛的国家认同。
新的生活正在创造新的文艺作品、新的美学原则。历史不断证明,中国正在以伟大的实践创造着今天和未来的美好,中国也正在助力世界实现今天和未来的美好。
美学的、历史的、人民的和艺术的这几重标准,是新时代文艺批评的最核心的层面,也可以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艺观的基本准则。
党的二十大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它必然鼓舞我国文艺理论工作者进一步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作出新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