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重新溯洄于中华美学传统这一古老的根源,中国现代美学以及中国当代文艺创作得以从中获得自身的“重要源泉”“宝藏”,从而可以携带它们朝向日日更新的目标。
创作者需要改变回望性、“乡愁”式的审美惯性,改变萦绕于日常生活细枝末节而以“艺术的别致”自得的思路,强化前瞻性地面对新现实、大问题的意愿和勇气,来形成艺术创造的新方向
数媒时代文艺批评话语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是个性与共性、个体与群体、私人与公共等范畴构成的诸多关系彼此交互和影响的结果,依赖于理性规则的确立与规范。
提升文艺评论主体的审美素养和媒介素养,立足时代精神和文艺精神,以审美化“情感共同体”作为文艺评论话语公共空间构建逻辑基点,以对话与融合为路径实现公共空间“公共性”目标,成为文艺评论“审美升级”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
只有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深入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才能在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中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文艺批评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标准,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继承,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在新时代中国这一具体语境中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