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引导广大作家、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优秀作品?看文中专家怎么解读。
“赤子之心”作为中国美学核心术语自先秦以来不断被提倡,贯穿着中国美学发展始终,已然成为中国美学继往开来的人格精神、审美标准与批评尺度,值得认真反思与开掘。
本次会议对推动中国文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推进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扩大中国文学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
对当代艺术实践而言,如何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之家园,更好地发挥文艺作品启迪思想、沟通心灵、陶冶人生、提升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要以高质量传播推动信息互通、信任共建、共识同构为目标,通过提炼和展示共识符号建构数字时代的集体文化记忆,通过打造民族文化传播内容体系、制定融合传播方案全方位强化民族身份认同,通过统合叙事维度、创新叙事策略激发民族情感和复兴情怀,从而在立体化、互动式、沉浸式的传播中构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以主流价值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多个角度共同探讨了“民族形式”与中国式现代化文艺观的历史生成。
切实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重视以下四个重要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根脉、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未来,立足生动活泼的传播实践,充分理解艺术信息的特殊属性,借助跨学科方法,从传播主体、接受主体、传播途径、传播方式等核心问题入手,才能真正推动构建艺术传播学“三大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