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舞台,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自觉承担历史使命,以火热的激情回应火热的时代,勇于创新、积极进取,以丰硕的创作成果,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史诗。
新时代文艺要坚定历史自信,继续弘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汲取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与百年党史智慧结晶,努力焕发强大生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文明新路锻造出优秀的精神气质。
把中华文明的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全党全国人民在新时代的伟大使命,同时也理所当然地赋予了新时代的影视艺术创作以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
优秀的文艺作品要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旗帜,以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激起受众在视听感官上的健康快感,进而达于内心深处,获得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崇高的精神美感,以审美的方式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
要有这样的艺术担当,自觉地在艺术实践中将中国文艺传统发扬光大,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面向未来,使其在新时代获得创造性的发展,从而推动中国文艺传统的可持续性,不断创造中国文艺的新的传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为世界文艺作出我们的贡献。
6月16日,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承办的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通过在京主会场和“文艺云”在线会议系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
建立当代文学的原创性理论,是一件巨大的工程,不是凭空一想就能实现的,要实现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结合,从而面对当下的现实,从各方面汲取营养,建立起具有原创性的中国文学理论。
6月16日,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承办的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通过在京主会场和“文艺云”在线会议系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会议聚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主题,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系统性、学理性、整体性研究和阐释。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出席会议并作主旨讲话。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耀鹏主持会议。中国文联所属各全国文艺家协会
刘斯奋与林岗就“文化自信:走出鸦片战争的阴影”话题经过十个月的对谈、整理,日前已完成定稿,中国文艺评论网选编其中审美对谈七千余字,以飨读者。
这些研究方法所阐释的共同意义在于,使得艺术史研究正式从传统的、“纯粹的”以及“特定的”媒介存在中走出来,旨在探讨史学“传主身份”生成的动态过程,探讨建构“传主身份”的叙事策略,特别是揭示“记忆化历史书写价值传递”的动态过程,以新的视角衔接艺术史研究的新视域。
把握历史机遇,迎接时代挑战,我们的制胜法宝、理论武装、实践锐器仍然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来自于科学地解决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的获得。
面对新世纪文化,文艺批评不但要有一种新的视野和雄心,还要具备新的能力和技巧。批评家们要试着克服在纷乱复杂的历史文化情势面前的无力感,试着建立一种理解文本和把握历史的信心。
为了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理论性文艺期刊应注重转化文艺理论资源,坚持文艺方针政策,继承与创新中华美学精神,注重自身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的步伐,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基于对马克思美学思想和人口思想的认识,文艺学与人口学可交叉整合为一门新兴学科——“文艺人口学”。主要研究一定时期内社会环境和艺术生产方式中的社会人口、创作人口、读者人口与作品数量和质量相互关系及发展规律,将“人口”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结合,建构以“文艺人口研究”为中心、四要素双向同构的新图式,展开文艺人口与经济、社会、文化、城乡等相互关系的“环境研究”,着力创作、接受、传播、人口迁移等“主体研究”,强化作品思想内涵与人口审美素质、人口综合质量之间的“质量研究”。以文艺人口学视野观察特定时期作者地域分布、空间变化,分析创作资源多寡与“审美贫富差异”问题,以期通过调整文化政策,优化国家文化艺术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