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搜索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心性现实主义”的提出有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作为提炼文明标识的重要方式和展示文明标识的重要载体,文艺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注雪域文化的历史积淀、当代阐释及跨文化比较,以文艺学作为核心基础,鼓励运用多学科视角进行理论探索
中国文艺批评人本主义传统的现代转化既是历史发展和文化建构的必然逻辑,也有多种可能路径。
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的传承与拓展,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立足中华大地,放眼全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成果
三个维度:时代命意、本土意识和对西方现代性的超越
学者之述学与作家之创作是相通的,一部理论或批评著作亦可写成一部具有文学性的作品
人文学术是一个过程,它如果有目的,唯一的目的应该是人本身。
笔者将从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焦点机制、新的感知结构、新的艺术语言、新的应对策略、新的文化强国建设着力点六个维度,展开对“新大众文艺”之“新”的分解。
让中华美学精神引领我们不断探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奋力构筑新时代文艺新高峰。
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们,扎根中华大地,面向现实生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伟大技术成就,驾驭着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观众挑剔的审美需求中精进发展。
文艺为了人民,文艺依靠人民,文艺成果由人民共享。
借由微媒介,广大用户真正实现了文艺作品从“创作”到“发表(传播)”再到“欣赏”的全方位自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必须依托、汲取的三种重要文化价值、资源。
艺术不仅为我们提供审美价值,还通过这种审美经验影响着人类整体创造史。
新大众文艺依托于人民大众的创造活力,凭借直击现实的内容、丰富的表现形式、多元的传播渠道,让文艺突破小圈子,更广泛地走入人民的心间。
文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二者融合是艺术性与思想性、价值引领与审美表达的有机统一,其结晶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不断地产出具有个性特质,充满情感传递,与作品和时代共呼吸的情理兼容的评论,是评论人的文化担当和终身使命。
让新大众文艺在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互动中讲述人民群众的生活故事,展现新时代文艺作品立足于当下的时代风华。
这种变革由科技的日常生活化启动,波及到文学的方方面面:主体上的全民参与,创作上的即时交互,传播上的移动普及,阅读上的视频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