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高质量传播推动信息互通、信任共建、共识同构为目标,通过提炼和展示共识符号建构数字时代的集体文化记忆,通过打造民族文化传播内容体系、制定融合传播方案全方位强化民族身份认同,通过统合叙事维度、创新叙事策略激发民族情感和复兴情怀,从而在立体化、互动式、沉浸式的传播中构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以主流价值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多个角度共同探讨了“民族形式”与中国式现代化文艺观的历史生成。
切实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重视以下四个重要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根脉、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未来,立足生动活泼的传播实践,充分理解艺术信息的特殊属性,借助跨学科方法,从传播主体、接受主体、传播途径、传播方式等核心问题入手,才能真正推动构建艺术传播学“三大体系”建设。
由于重新溯洄于中华美学传统这一古老的根源,中国现代美学以及中国当代文艺创作得以从中获得自身的“重要源泉”“宝藏”,从而可以携带它们朝向日日更新的目标。
创作者需要改变回望性、“乡愁”式的审美惯性,改变萦绕于日常生活细枝末节而以“艺术的别致”自得的思路,强化前瞻性地面对新现实、大问题的意愿和勇气,来形成艺术创造的新方向
数媒时代文艺批评话语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是个性与共性、个体与群体、私人与公共等范畴构成的诸多关系彼此交互和影响的结果,依赖于理性规则的确立与规范。
提升文艺评论主体的审美素养和媒介素养,立足时代精神和文艺精神,以审美化“情感共同体”作为文艺评论话语公共空间构建逻辑基点,以对话与融合为路径实现公共空间“公共性”目标,成为文艺评论“审美升级”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
只有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深入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才能在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中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