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柳集》不但陪伴着几代人的成长,而且眼下也能回应很多的现实关切,那永不枯萎的红柳、茁壮成长的红柳、高耸入云的红柳、铺天盖地的红柳,其所代表的精神,足可以应对现实的困难与未来的期望。
一大批描写、歌颂革命斗争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的红色文学应运而生,思想水平、艺术水平总体较高,堪称壮美的文学旗帜,是整个中华文学大花园里的灿烂珠宝。
“红色经典初版本影印文库”精选建党100年来兼具时代精神、文学史价值与历史意义的文学经典,完美呈现其原版原貌,有助于人们从一个独特角度,认识党的百年历程,了解现当代作家不平凡的创新创造,对于学习现当代作家以笔为旗的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有着多方面意义。
党所开创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也为新文学提供了生活土壤和创作源泉,极大地拓展了新文学的表现空间。另一方面,广大作家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努力创作弘扬中国精神、反映时代进程的优秀作品。
正如书籍的腰封上一句话所说的:“凡救一人,即救全世界。”这是钱秀玲的信念。秉持这样的信念,就会有善良、有正义,人类与世界就会有永续的和平。
人民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也成为新时代赋予新一代创作者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以具有史诗品质的宏大的艺术创造,来表现新时代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和新局面,为历史留下一份真实而厚重的艺术记录。
杜阳林在最新长篇小说《惊蛰》中,通过主人公凌云青的个人奋斗故事透视了乡村中国的奋斗,并深入剖析了凌云青不惜一切代价地走向城市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的内外动因。
要治愈这种“失语”症,恢复“在场”状态,让文学批评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既是有效的又是有生命力的,就必须重新回到文本,面向读者,这也是繁荣当下文学批评一条有效的途径。
《玫瑰开满麦子店》作为书写城市青年的一部力作,主要讲述的是“北漂”青年在空间位移中发生的身份迷失与自我建构,以及他们在现实困境和欲望诱惑中的两难抉择。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砥砺前行中催生的精神火花,红色散文自有强大而稳定的意旨基因和价值取向,但就其审美表达的物象与方式而言,分明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向前回溯或可发现,在这类具有家国视野、史诗志向的叙事中,还蕴藏着一条更为深远厚重的文学性脉络——它们赓续了现代以来革命文学传统和社会主义文学传统,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践着新的再发现与再创造。
《喜剧》借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力量,体现着共情的力量,通过人物的生活体验和人生阅历,感同身受人物所处的情境、所遭遇的生活和心灵的困境,感同身受他们及塑造他们的作者所投入所倾注的情感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