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启蒙思想、开启民智、改造社会的新文化运动,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没有文化觉醒,就没有中华民族百年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巨变。
文学批评必须肩负起“建设性”的重大使命与责任,走出书斋,奔向生活,扎根人民,既要“文以载道”,又要“文以资政”,既要“文以明德”,又要“文以化人”,去感化人、摆渡人、引领人,去启蒙导航、化世导俗。
长篇小说《一塘莲》中既有战场的厮杀,也有敌后的渗透;既有根据地的欣欣向荣,也有江湖世界的血雨腥风,作者将传统的革命历史叙事和民间传奇嫁接在一起,呈现了一幅别样的革命历史画卷。
新时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写实的生活题材和具体的文学方法,而成为一种审美形态意义上的文学价值取向,呈现出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与多种多样艺术样态有机融汇的鲜明特色。
《这方水土这个人——人民警察黎宗权》作者在探访与研究之中,完成了她对这个具有丰富人格魅力的人民警察的塑造和礼赞。
只有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胸怀“国之大者”,才能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文学研究的脉动,把文学研究真正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中,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真正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作家邱华栋“到世界去”的眼光及创作视野,作为一种文学实践的方式方法,不仅拓宽了个人文学实践的可能,更体现了中国作家身处全球化时代对华人形象塑造的自觉与呈现。
《琉璃世琉璃塔》最成功的地方是姞文的情怀,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整个秦淮故事系列是姞文对传统的致敬,是她对南京历史的致敬。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强劲潮涌是由不同代际作家的创作共同构成的,不同代际作家的长篇小说创作生成了2021年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丰富景观
《雏鹰飞过帕米尔》以塔吉克族少年为叙写对象,以作家的经历与实地采访为线索,细致地描绘了塔吉克族少年成长生活的真实状态,展现了帕米尔高原上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我们期待日报优秀的青年记者周静,能够继续立足通辽日报这片沃土,以日渐丰富的精神履历和一个新闻人特有的方式,勤于思考、笔耕不辍,敬仰手中笔,钟情这里人,致敬这片土。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梁衡先生站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前列,迎风沐雨,披荆开拓。他的努力给人文学者、作家和众多写作者树立了一个榜样。
文学创作为什么要深入生活,它的理论根据和经验基础是什么,不同时代、不同作家是如何付诸创作实践的,今天的作家是否有必要深入生活,对这些与深入生活有关的重要问题,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却缺乏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