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梁衡先生站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前列,迎风沐雨,披荆开拓。他的努力给人文学者、作家和众多写作者树立了一个榜样。
文学创作为什么要深入生活,它的理论根据和经验基础是什么,不同时代、不同作家是如何付诸创作实践的,今天的作家是否有必要深入生活,对这些与深入生活有关的重要问题,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却缺乏深入的思考。
《平凡的世界》通过对社会现实鲜活真实、宏阔深远的文学再现,通过高度典型又高度具体的人物塑造,成功地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一部震撼人心的时代史诗。
我们通过《创业史》可以体味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经验与内心世界,我们仍然需要像柳青那样深入生活、勇攀艺术高峰的作家,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通过评论家与作家的对话,回溯作家的创作心路,让读者更贴近地了解武汉人民的抗疫经历,更真切地理解武汉为什么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为什么是“英雄的人民”。
与免疫系统相关的故事正在你我身上每日上演,阅读《优雅的守卫者:人类免疫系统的故事》,让我们对免疫系统多了一层认识,对生命多了一份珍惜,对自然规律多了一份敬畏。书里中的人生与希望、勇气与爱,激励着你我,守卫健康,守卫科学。
在《岁月皱纹》中,深深浸润的是一群在上世纪60年代随三线建设大军在秦岭脚下成长、而今人过中年的“新北京人”。对故乡的眷恋和人事更迭的变迁,纵横交错刻画在生命中,深深扎进泥土的藤蔓。
阅读《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仿佛跟随著名学者叶朗进行了漫长而愉快的人生旅行,领略了许多美好的风光,感受了难得的人格洗礼,收获多多。
过去的事物在生活中可能失去实用功能,但并未真正消失,还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我们的心灵和精神世界,那是我们的文化血脉。苏沧桑身体力行,纤笔一支,抚今追昔,她的努力有了令人鼓舞的回响。
从手艺器物移转至匠人情感,关注他们过往的经历与故事,领略时代变迁中匠人关于美的手工传承,或许是作家葛亮新作《瓦猫》最闪光的魅力之所在。
新时代文艺评论既要有历史的眼光,也要有未来的视野,这样才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才能真正构建“新时代文学”的主体性与美学原则。
这一方舞台上的生、旦、净、末、丑,也分别表现着特定生活世界的基本内容,也因为对具体的生命际遇有着深刻洞察和艺术表达,从而生发出更为普遍的意义。
作为生命独有的标志,诗集中的每一首诗都试图超越现实秩序,尝试建构起新的结构物,以彰显存在并阻止世界滑向荒诞和虚无;每一首诗都构成了大地之上或巨或细、或隐或显的、无尽的和可能的奇妙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