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作家的想象力、小说的叙事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态局面,乡村日常生活,社会风俗习惯,人伦关系诸如此类的叙事不断进入读者视野,作家也因此避免了释政策观念的“图解式”路子。
吉狄马加新近创作的长诗《裂开的星球——献给全人类和所有的生命》(以下简称《裂开的星球》)长达528行,不仅对整个人类的命运进行观照,还对“人”之外的其他生命与外在世界进行关注,彰显了诗人对人与世界命运共同体建构的一种诗意推进与努力,无疑是中国当代诗歌的又一重要收获。
贺捷生的散文集《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是一部关于信仰与情怀的大书,作家融入殷殷真情,在个人的生命追索中诠释了一代共产党人的初心、信仰与情怀。
我们回顾毛泽东诗词的理想主义情怀、现实主义史诗品格、英雄主义战斗精神,就是要回顾和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程,深入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革命意志与思想境界。步
贾平凹在乡村题材上长期深耕与丰厚积累,这次小说题材上的迁徙,又一次直面现代城市生活:以悲悯仁厚的目光注视着身旁人来人往的西京古城,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勾勒着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轨迹。
”广为流传的毛泽东诗词不过几十首,但思想深刻、意境高远,不仅高度浓缩了毛泽东的人生追求和丰富实践,而且也艺术呈现了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毛泽东的文化自信。
中国的“乡土文学”因其现代意识而与世界文学时刻处在互动之中,也与中国文化、社会、历史深具精神关联,是感知现代中国文学之中国-世界、传统-现代丰富性的最好入口,也是研究现当代中国本土文学的一个极佳样本,为我们提供了中国文学在本土-民族-世界的维度中如何继承开拓的可贵经验,是探究当代“中国问题”的一个有效维度。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乡土文学”的内部研究,忽略了“乡土文学”早期的理论建构特点及这一概念产生的社会土壤、历史语境和文化动因。本文从社会学、历史学以及地域文化等角度综合考察“乡土文学”的缘起及其为何被命名为“乡土文学”,探讨“乡土文学”发展中的“中国经验”,在“乡土文学”的发展与流变中窥探其与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丰富联系。
长篇小说《河洛图》作为李佩甫对话“人与土地”的作品,以富于洞察力的笔力,揭示中原文化的“忍”和“韧”,凸显中原老百姓像土地一样沉默而博大的胸怀、坚定的根性、繁茂强大的生命力。
从1902年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到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中国小说逐步走向现代的重要历史时期。经中国近现代作家批评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现代小说”概念呈现出从朦胧意识到理性自觉、再到明确生成的发展过程。“现代小说”既是中国文学文体的不断裂变与重构,也是小说文体的返本与开新。从“林译小说”到鲁迅小说,从梁启超到胡适,中国近现代作家批评家对“现代小说”所作的不同阐释,及其对小说文体所进行的多样探索,构成“现代小说”的复杂形态,同时,现代小说观念与创作也表现出“型类的混杂”的特点。中国“现代小说”在回到小说本体的同时,又突破中国古代小说和西方小说的理论局限,最终构建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文体理论。
我们还应该制作抗疫题材的电视、广播、视频、音频,包括多语种文艺类抗疫题材节目,让我们的报告文学从单一的语言文字叙事到多媒体叙事(摄影、影视、图像)、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微信公众号等共同发声,弘扬华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李勇近年来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有一种独特的以散文为批评的方法,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温暖体贴自不待说,从中也可见作者温煦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