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庞井君《黑夜之美》读后:复调的审美品格

2022-04-15 阅读: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凸凹 收藏

复调的审美品格

——庞井君《黑夜之美》读后

庞井君与我都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有切近的生活经历、时代际遇和观察视界,因此,他的散文读来特别亲切,能让人沉浸,有殊强的代入感和在场感,便读得仔细,有颇多的感受。

作者的来路是乡土的,晋身是学院的,阅世是社会的。所以他的文章风貌,是在感性和理性、书象与世象之间。

因为出身于底层的乡土,有贫蹇与辛酸的记忆,便有了深刻的生命体验和根性的情感,落笔便朴实厚道,不忍写浮漂的文字。处处贴近土地,呈现感同身受的经验,既不炫技,也不高高在上,一字一句娓娓道来,自自然然托出生活的逻辑和生活的道理,便都是受用的东西。这一点,庞井君有叶圣陶、夏丏尊等那一代写家的风致,追求的是“质胜于文”的境界。这从他的《父亲的力量》《哀老五》《儿时的春节》和《小溪流过我的童年》等篇什中可以看到。

他写乡土的散文,不留恋于乡土表面,而是进入土地内部,又探寻又勾画,便让我们看到:乡土的贫穷,正是人性富有之基;乡土的卑贱,正是人格高贵之据——这是作者日后健全的心智、坚定的意志、乐观的心态、向上的品格所生成的理由。他这书写,进一步验证了我的一个认识:乡土是神圣的,它是人生的起点、人性的基点、情感的原点、伦理的支点,不管离土之后经历了多少变化,“人之初”的东西,还是生命的基本细胞和原生血脉,还依旧发生着而且是不由分说地发生着根性的作用。所以,庞井君的乡土文字,虽然是回望,唱出的,却不是伤悼农业文明消失的挽歌,而是献给城市和现代人的“人性启示录”,是别样的“城市寓言”。

从文本角度说,能够给读者以经验“验证”的文字,就是“准确性”的书写。帕斯捷尔纳克说,准确性,是文学的最高准则。据此而论,庞井君的乡土散文作品,是真品,是高品,值得信任,值得反复体味。

庞井君的散文,除叙述乡土经验的文字之外,更多的是游记文章,亦即风景散文。

他的风景散文,有别于他人:既寄情于山水,以流连忘返的陶醉之态,做细密的审美,又时时刻刻彳亍沉吟,努力往深里感悟,呈现深邃的哲思,集直感、审美与思想于一身,有复调的品质——

他描摹自然,笔笔不苟,精雕细刻,不忽略每一处撩人的细节,有极端细腻的笔触。遣词弄句秾丽繁复,眼花缭乱的程度直追徐志摩写“翡冷翠”的风韵,审美而美,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好像大自然无鄙陋之处。但是,他不满足于对客体的深情描绘,还不断融入主观的人生感受,对应以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让人既看到美,又看到精神,看到心灵的起伏和震荡。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从人文发生学的研究角度看,得益于他晋身时期的问学经历。他从乡间考入中央党校哲学专业读硕士,毕业之后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读哲学博士,之后又被分配到中央党校哲学部工作,足够的学术修养,使他有了高位的思维身段,能够“居高临下”地审视客体,从哲学、社会学甚至人类学的视界看人看事看自然,超越“本性”,跃升到“本质”。这不是题外话,而是关乎他散文的“底蕴”。纵观当代的乡土文学、山水文学创作,为什么品格上整体趋于低,就是因为写作者“匍匐于乡土(自然),醉倒于村俗(风景)”,感性泛滥,理性缺失。而要获得“直立”性的改变,获取“审视”的只眼,能阐发乡土、自然之上的意义,根本之途还在于学养的提升,就在于进入书象,进行大量的阅读。通过阅读,可以使写作者拥有了世界眼光、现代襟怀和城市经验的关怀和关照,一如蚂蚁爬行得再努力、掘进得再深入,总是向下的,头顶上的风光它是看不见的。如果插上一双小小的翅膀,变成蚊子(虽然蚂蚁和蚊子都是卑微之物,一如人),飞上一个小小的高度,看世界的维度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会从线性思维、平面思维、传统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立体思维和现代思维,如此一来,写作的“准确性”,就会有更高程度的到达。这样一来,作者即便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也能取法乎上,跳出小我,写出典型风脉和普遍的意义。

通览庞井君的风景散文,他“取法乎上”之处,就是他深谙王国维的“景词皆我”的美学原理和爱默生的“大自然的每一处风景都是一种思想的对应物”的哲学题旨,并自觉地加以运用,做到人景合一,既写风景对人的作用,也要写人对风景主观考量,生成心灵的气象、精神的气象、思想的气象(哲学的气象)。这一点,在他的《黑夜之美》中得以集中体现——

下半夜的时候,蛙声和虫鸣都少了,大山进入熟睡之中,只有杜鹃、阳雀等鸟的啼鸣还在山谷中飘来荡去,那声音仿佛在山里,也仿佛在山外,又仿佛是从远古传来,追逐着时空变换,激荡着宇宙的空旷和苍凉。

漆黑的夜是独立思想播种的田园,是自由精神飞翔的天空。漆黑的夜,没有一丝光亮,没有一点声音,星星不知哪儿去了,月亮也不知哪儿去了,就连那平时叫个不停的蛐蛐怎么也无声了呢?一切外在的东西都消失了,只有心灵和这黑夜同在。这无边无际的黑,遮蔽了万物之形体,遮蔽了时光之流逝,遮蔽了世俗之烦扰;这绵绵不绝的夜,让你淡忘了个体之渺小,淡忘了人生之孤寂,淡忘了生命之短暂。这世界只剩下自由的精神自由地飞翔于黑夜之中。但是,时空不会在黑夜中静止,种子在生长,天体在运转,历史在演变,太阳正从某个地方一刻不停地向你周围的黑夜袭来。不久繁华来了,喧嚣来了,异彩纷呈的世界来了,那些遮蔽于夜幕之下的东西显露于光明之中了,那些蛰伏于黑夜之中的东西又骚动起来了。白天来了!

白天总要来的。但是,别急,白天之后的黑夜还多着呢!如果你真心喜欢这黑夜之美,只要唤醒生命的记忆,睁大心灵的眼睛,更多的、意味无穷的黑夜之美就会次第展现在你的生命时空之中……

这样的文字,既是繁盛的审美意象,又是激荡的情感抒发,也是鲜活的心灵图谱,也是及物的哲学阐发,更是豪迈的精神能指,是复调的合唱,震撼了读者的心弦,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依此反观庞井君的乡土散文,正是由于有了学术修养和哲学底蕴的关照,引进了现代人的眼光和情怀,便突破了传统书写的局限,有了“飞跃”的品格。

譬如他的《父亲的力量》。

同样是写父爱,朱自清写了《背影》。用父亲背影的无助与苍凉,表达父爱的无奈与凝重。但是,朱自清的“背影”只写了亲情本身,是人性的自然属性。而庞井君的《父亲的力量》,为了让儿子也坐上显示地位与身份的、村里的第一台手扶拖拉机,瘦小的父亲在众人的嘲讽与轻蔑之下,竟突发蛮力,抱着儿子追赶行进中的车辆,最终以奋然的一举,完成了父爱的动作。那个瘦小而奔跑的身影,虽然不免有些滑稽,却来得比朱自清的背影更加触目惊心、更加坚强有力。因为他写了亲情与环境的关系,因而超越了人性的自然属性,具有了深刻的社会属性和鲜明的时代属性。如果说,在亲情散文中,朱自清的《背影》是现代散文的经典,那么,庞井君的《父亲的力量》便堪称当代散文的经典。不仅可以媲美,还拓展了情感表达的维度和力度,我们应该格外珍重。

英国的布莱克说,人类拯救的三条路是:德、智、美。还说,美产生于读者和作品接触的那一瞬间,是一种玄妙的结合。概括地说,庞井君的德,来自大地,智得益于殿堂,美源自主观对客观的用心对应(对此,庞井君在《从山间小路到精神殿堂》一文中,也有着坦率的自况之说)。而他的作品之美,则出于他注重描写人性的细处和自然的细部,在散文行文中,也有大量的小说化的细节,因而撩拨人的眼眸和心弦,让人一接触就心动,愿意跟作者一起行走、观察、品味和思考,一同喜乐,并完成精神性的成长。


(作者:凸凹,成都市作协副主席)


延伸阅读:

于自由自然中求至文:读散文集《黑夜之美》(陈冬梅)

驶向霞光的末班车(庞井君)

黄山白玉兰(庞井君)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