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曹禺先生所说,好的艺术,不只是剧场里观众的掌声、叹息和泪水,更是带着思考走出剧场,思考社会、人生和命运,如同食橄榄般余味久远,让观剧的情感深沉、持续地作用于心,这才是艺术所要达到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境界。
现代戏是反映现实生活最直接、与人民群众情感最近、最能把握时代生活本质的艺术样式,承载着丰富的时代精神,蕴寓着浓厚的时代观照。
《二十四个奶奶》以情感人,将亲情与民俗交织,聚焦祖孙的情感脉络所完成的精神意蕴的传递,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披上了一层童趣的外衣,成功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兴趣点,吸引着他们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去感知、探索。
广大戏曲文艺工作者,要在充分继承戏曲艺术美学精髓的基础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戏曲作品。
契诃夫的《海鸥》并不直接书写意象,而是通过琐碎的日常生活,比如吃饭、聊天、打牌和钓鱼这种再日常不过的事情,去逼近复杂的情感世界、难以描摹的艺术真谛和无法抵达的精神家园。
《正红旗下》的话剧舞台活化了老舍笔下的各色人等,尽管人们对作品中不同角色褒贬不一,但“生活”中的鲜活人物,恰恰反映了老舍先生认为每个个体都平等的价值观,体现了文学艺术家的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
400多年前汤显祖《牡丹亭》原著中的场次、曲牌,甚至是每出结尾的集唐诗句,上海昆剧团在这次演出中都尽力做到了“一字不改”“一字不遗”“全须全尾”。这种全本修复,在本质上是一种“再造”
这种大历史观下的历史性回望,由于有着远隔百廿余年历史的长距离审视,就可以让观众既领略老舍在其中投入过的热烈缅怀,也感受冷峻的旁观和反思,从而产生一种具有大历史观意味的深重感慨
红色主题沉浸式戏剧,发掘本土革命文化题材,凝练出荡气回肠的革命主题,其中既有接地气的地方民风民俗、文化符号,也有沉浸式场景体验、人物角色扮演互动的崭新戏剧形式,这些丰富的元素汇合为新的艺术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