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庄妃》塑造了重情重义、有勇有谋、个性鲜明的庄妃形象,把历史故事讲出了新意,在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揭示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
此剧表现在抗战背景下,延安鲁艺收留的一群流浪儿童,他们跟冼星海不期而遇,跟他的音乐创作交织在一起,冼星海以他富有灵性的音符,孩子们以他们简单质朴的乐器,共同发声,鸣奏出民族同仇敌忾的心曲,表达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敌斗志,表现民族精神的凤凰涅槃,完成了一部宏大的民族史诗《黄河大合唱》
文学与戏剧向来紧密相连,两者间激荡出的强大魅力吸引无数观众走进剧场空间,通过不同的视角寻找字里行间的缜密,主创们怀着尊重的态度“让戏剧回归文学”,又以鞭辟入里的笔力“将文学浓缩于戏剧”。
近些年一些现实农村题材剧目,在粗粝朴素的现实语境书写中,尝试找到属于戏剧舞台特有的诗性语汇,为中国乡土大地上众多平民,勾勒刻画出一种时代图谱和普遍心性,给当代舞台增添了一些亮色。
话剧《桂梅老师》通过对场景的再还原,追寻“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的“初心”与“来路”,揭示其丰富的精神世界。
丰富的文学意蕴、现实主义底色上的诗化风格和浓郁的陕西地域色彩是“话剧陕军”显在的审美韵致,其背后则体现着陕西话剧人的文化自觉及艺术自省。
河北梆子剧院新版《白蛇传》对人间真情的宣叙和咏叹,如一道“爱”与“美”汇成的激流,涤荡红尘,澡雪精神,其赏心悦目的艺术魅力和启人向善的感召力,令人久久回味。
《簋街》讲述李家和金家三代人平凡人生中的恩怨缠绕,由这个小切口去透视改革开放40余年北京城市市井风俗的变迁,令人产生不可遏止的新京味品评冲动。
本次培训班旨在提升学员戏曲评论的能力和专业素养,打造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评论队伍,助力评论环境的风清气正、戏曲创作的智力支持与评论人才的优质储备。
《打棍出箱》戏曲武戏以独特的技艺精神表现中国人的灵巧、聪慧、敏捷,赢得喝彩满堂,并且将桂剧的唱、念归位,完整演绎全折子戏,让观众得以领略桂剧的语言与旋律,为多年来只以纯粹技术亮相的《打棍出箱》赋予了更深的戏曲烙印。
话剧《深海》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有“中国核潜艇之父”之誉的著名科学家黄旭华为原型,讲述了他为国家矢志自强、潜心研发设计中国第一代核潜艇而隐姓埋名30年的传奇人生。
话剧《三湾,那一夜》将情节集中于9月29日深夜的那场会议,以严谨的戏剧结构、虚实相生的舞台时空,重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引领观众感受中国革命初创时期的筚路蓝缕与百折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