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传统,如何表现时代,无疑是戏剧创作永恒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新刘三姐》的成功正是在这些方面,给予我们诸多重要启示。
中国戏曲学院建校70周年守正创新大会30日在京举行,连同四个月内开展的线上线下展播、主题展览、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共同庆祝这所我国唯一独立建制培养戏曲艺术高级专门人才院校的70周年诞辰。
由南京市越剧团演出的越剧《凤凰台》,把诗与爱、浪漫与潇洒、自由与永恒,在盛唐的笙箫里,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完美发酵,有机融合。戏剧情节又严谨得好像是历史上真的发生过,看后令人感叹唏嘘。
话剧《生死24小时》真实再现了新冠肺炎疫情下这场从迎战到决胜仅仅用了24个小时、惊心动魄的疫情阻击战,充分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和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
《踏伞行》的创排用莆仙戏艺术本体来实现现代转化,展示了当前莆仙戏剧人对于莆仙戏古老艺术传统的文化自信,对很长时间里莆仙戏创作中的艺术迷茫和实践逆流,做了尽可能的矫正,这是莆仙戏艺术生态渐进恢复元气的切实成功。
《红头巾》依托广东人向海外拓展的下南洋背景,展现了底层女性群体在面对家庭变故、灾荒饥馑、战争侵扰等生存困境时,出离故土、孤注一掷,在命运拨弄中也不泯灭的生命本色。
新时期关公戏《义薄云天》的成功上演,不仅塑造了鲜活立体的艺术形象,丰富了豫剧的思想内涵,更充分张扬了豫剧的气质神韵,开拓了豫剧的美学境界,对推动豫剧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英模题材戏剧提供了更加多元的传播途径,戏剧中的英模形象既关系到时代精神的传递和国家形象的塑造,也关系到当代戏剧人能否以戏剧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话剧《因为有你》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仍然处于疫情的大背景下,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担当起文艺创作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的责任,充分发挥了国有文化企业的使命,令人敬佩。
来自文学、戏剧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南京的文学与戏剧创作,展望“世界文学之都”的未来,提出打造南京戏剧名片的构想,进一步助推南京不断推出文艺精品、培养优秀戏剧人才。
《戏剧评论》集刊旨在刊发高水平的戏剧评论,重视戏剧批评的学术性和理论探讨,强调批评的多样化和前沿性,加强海内外剧评人的联系与交流,为致力于戏剧评论的专家学者与中青年批评家提供交流平台。
话剧《深海》审美化地讲述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带领研发团队攻坚克难、呕心沥血打造国之重器的感人故事,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黄旭华和研究团队的奋斗历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人生出彩、事业发展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