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戏曲小剧场是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

2024-01-02 阅读: 来源:《文汇报》 作者:崔伟 收藏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话剧小剧场艺术,一经出现极大丰富了传统戏剧的创作天地,激活了个性化十足、创造感无羁的艺术创新。而当九年前,上海第一个搭建了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的平台并延续至今,戏曲小剧场这个新事物,也随着时间的延续探索与前行。时至今日,我们欣喜看到随着作品的积累,特别是年轻编导演人才的不断成熟、日渐壮大,推动了传统戏曲艺术在21世纪的前行与拓展。这无疑是对中华优秀戏曲文化“守正创新”的贡献,也是中国戏曲对人类戏剧文化的一个丰富发展。

越剧《假如我不是嵇康》(图片来源:“上海越剧院”微信公号)

展演九年来陆续推出了来自各剧种的90多部剧目,由青涩到成熟,每届都能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优秀作品。特别是随着举办届数的增多,令人眼前一亮的优秀作品在参演剧目中的比例可喜攀升。这不能不归功于展演组织者和上海这座可爱且充满活力的城市,自开办伊始就对戏曲小剧场的前行规划好健康的路径,并始终保护和鼓励创作者,注重调动他们的青春气息和创作力,激励了我国戏曲小剧场的健康发展,也形成了已具品牌意义的戏曲小剧场展示高地。

仅从这届上海院团参与的剧目看,越剧《假如我不是嵇康》、昆剧《东海波臣》、京剧《鹿鸣》,都焕发出传统戏曲的感染力和别样灵动的表现方式。这三出戏曲小剧场剧目从选材和开掘,抑或戏曲表演手段的运用,都能够不但遵循小剧场艺术规律,而且充沛激发出编导者、表演者、演奏者的创作力,以其调动内心感受的由衷表达与神奇表现方式打动观众,启迪观众。可说是圆满完成了中国戏曲审美方式和小剧场艺术特质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九年来,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实现了传统戏曲文化向时代性靠拢的延展,成功探索了传统文化形式通过戏曲和小剧场的亲和无间。更可贵在,中华审美始终是其鲜明底色。无论何种题材,不管什么手法,都深深蕴含着戏曲传统中积淀的中华民族精神气魄和理念品格,组织者始终注重把葆有这种民族精神作为新探索新发展的坚实支撑。因此,在九届的剧目中越来越体现出以下特色:虽尝试的是新的手法、面对的是新的观众,中国戏曲特有的表现方式与审美手段仍挥洒出许多传统小剧场艺术所没有的新表达与新思维。优秀剧目往往在新的呈现里,体现出中华审美本质规律中的自由与奇巧、浓郁与深刻。

越剧《假如我不是嵇康》是本届展演的一大亮点,也可称作当下戏曲小剧场的一部力作。其在构思上假设的嵇康面临死亡,自《广陵散》的琴魂里生出人生可做新选择的讲述起始,固然很具小剧场艺术特质。但三次选择内容,如,爱情能否放弃、利禄能否诱惑、人格是否坚守,则又都是中华民族千古要回答的人生课题与品格检验。舞台呈现那种多义解释的构置,可以激发小剧场观众的联想;越剧纯粹的唱念表演,又极大丰富着题材的表现力并强调着戏曲性,很好处理了小剧场和戏曲的审美交融。加上演员出色而不乏震撼力的表演,使剧目观赏效果出现了大剧场没有的人性和精神张力,又有着传统戏曲仅依靠写意表达缺乏的情感连贯、人物真切、变化细腻。

通过这届观赏,我对如何在戏曲小剧场实践中践行传承与发展的“守正创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戏曲小剧场的“正”,关键在于做到守住戏曲文化的特质,不能对传统妄自菲薄,也不能对戏曲一成不变。而“新”则在于不能坠入“轻浮的变”,要鼓励青年人才做到内容引人、思考动人、表现抓人,从而以成功的戏曲小剧场实践推动中华文明与人类文化的美美与共,完成真正充满活力、体现民族气派的戏曲新前行。


(作者:崔伟,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


延伸阅读:

歌仔戏《侨批》:彰显坚韧坚守的精神风貌

评剧《革命家庭》:情感深沉激扬的家庭足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