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面舞台的多棱镜折射出历史的斑驳光影和人性各面,给予我们深思和启迪,这或许正是艺术所追求的“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的审美境界。
《大豆谣》的创作者以艺术的手法渗透红色题材的美学密码,并将其诗意地呈现在舞台上,成功带领观众穿越历史隧道,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红色故事的精神内涵。
不论对于创作者还是观众,小剧场永远有一种抚慰和疗愈的力量,温润着这个空间的每一个心灵,而这也成为这个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它回答了为何写下去、演下去,也让扎根时代生活的小剧场永远有求变求新的无限可能。
《长征第一渡》定位于红色文旅史诗剧,以人民的视角,史诗的况味,时代的精神来致敬那些“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故事”。
舞台艺术与体育竞技的融合仍在继续,不仅武戏会常演常新,舞台艺术展现体育项目、体育故事和体育人的蓝海也正等待着我们去讲述、去表达、去传递。
在坚守戏曲本体的基础上,吸收借鉴现代元素,追求古老戏曲与当代艺术的有机结合、东方神韵与现代精神的高度统一、乡土文化与都市审美的和谐兼容,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中,探索戏曲发展的创新之路。
约恩·福瑟在语言的边界处探询,为不可言说的事物发声,提醒人们用心感通那无限广阔的、未曾被语言照亮的存在境域,这依然属于“善吾此生、成人之美”的精神事业。那光辉的顶点一直在那里,艺术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去接近。
戏曲艺术在守正创新的理念下进行着一场又一场“戏曲实验”,随着技术发展和剧场理念的变迁,“戏曲+”思维将继续在坚守本体与技术创新中助力传统戏曲的现代性发展,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媒体的共存共融。
《安国夫人》妙就妙在既有梁红玉、韩世忠夫妇平内乱,也有深入民心的经典片段擂鼓战金山,内忧外患的情节全都有,扣人心弦,这是新编历史剧创作的成功案例,也是国家京剧院带头完成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
《烛照丹心》以晋朝重要历史人物、鄱阳郡人陶侃(259—334)为主人公,站在当代文化立场,探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表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铁血忠魂和人格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