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艺术都是应时代而生的存在。戏曲艺术在传承过程中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而呈现出崭新的艺术表达。于是我们看到浸润在血液里的文化会呈现很多新的面貌,比如当下的小剧场戏曲、文旅演出戏曲、AI戏曲、短视频戏曲等。当然,无论哪一种戏曲的表达形式,都一定与戏曲的本体紧密相连。演艺新空间的戏曲表达,一样有这种坚守与创新的探索。
所谓“演艺新空间”,是指以演艺为主营业务,实现多业态融合、多功能协同的新型演出场所。这些场所可以是传统剧场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会馆、车船、文化街区、公园景区、办公楼宇、商业综合体、改造后的老旧厂房等各种室内外空间。表面上看,演艺新空间与传统的剧场、广场演出最大的不同是演出场地的不同,事实上,空间的改变不只是物质形态,也包括精神表达、文化传递、观演关系和运作方式的改变。这种表演形态在西方被称为“非剧场”演艺空间、特殊场地或环境戏剧等。在我国,演艺新空间探索脚步迈得较大的城市是上海,它的主要运作内容是音乐剧和话剧。
昆曲《牡丹亭》(图片来源:“北方昆曲剧院”微信公号)
相比较而言,戏曲的演艺新空间比较有特色的是北京,“会馆有戏”已经成为北京演艺新空间一张亮丽的新名片。正乙祠戏楼在北方昆曲剧院运营团队的精心策划下,已然成为北京文化的一个新地标。2024年春节期间推出的昆曲吉祥开场戏《天官赐福》和经典昆曲《牡丹亭》一票难求。颜料会馆、北京湖广会馆也各有精彩呈现,戏曲也好、曲艺也罢,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在这里进行了有趣的碰撞,吸引着大批年轻人走近戏曲、走进传统、走向内心深处认知和追求的美好生活。
当然,不只是北京、上海在作探索,浙江、江苏、安徽、陕西、河南、河北等地的相关从业者都在自己的领域与认知中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环境式驻演越剧《新龙门客栈》成功破圈,巨大的流量吸引了一大批青年观众走近越剧、走向戏曲。这种颠覆传统的创新,对标的是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它不仅让古老的戏曲更潮流,更重要的是它探索了让传统艺术融入当代人生活的新路径。很多研究者认为,这种火爆一方面和创意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它契合了当下的潮流,激活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DNA。
在安徽,一种“慢”生活正在被体验、被表达、被呈现。韩再芬策划的文化艺术体验馆——安徽安庆小辞店,探索的是将戏曲与摄影、咖啡厅、展陈作品融于一体的演艺新空间。小辞店展现的是一个“场”,来到这里你只想让生活慢下来,就像品茶,不急不慢的体验、感受和沉浸最是相宜。因此,在策划人韩再芬看来,这样的演艺新空间不仅带来了艺术创作演出的空间变化,也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风格和创新思维的绝佳机会。
北方很多剧种天然带着泥土的气息而呈现出质朴、厚重的艺术特点。秦腔、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蒲州梆子如何在当代观众中找到知音,豫剧人李树建大胆迈出了第一步。他东进、北上、南下四处考察,终于选准了上海豫园作为自己演艺新空间的第一站。在这里,他精心设计了前三场节目,分别是“戏曲绝活展风采”“群星荟萃折子戏专场”和“小剧场精华版《程婴救孤》”,以“豫园·豫剧·遇知音”为主题,走上了豫剧演艺新空间的创新表达之路。不仅在上海,回到故里河南,李树建探索了沉浸式小剧场在河南本土的新演艺,以沉浸式豫剧《程婴救孤》《秦雪梅》《清风亭上》为突破口,尝试在中原大地的城市空间展现豫剧的新业态、新形态和新模式,跨艺术类型的“喷空”艺术被请上了戏曲的舞台,烩面、胡辣汤、灌汤包、道口烧鸡等家乡特产得到了宣传的机会,“豫园”“京园”和“家园”的整体构想将逐次亮相。
在陕西,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定位的虽不是戏曲独有的演艺新空间,但是它的策划与表达为戏曲演艺新空间提供了样本。商业综合体+文化旅游,展现的不只是“吸引你来”,还有请你“留下来”和引你“再次来”的一体规划。这种一体规划首先表现在项目的差异化设计:一是运营理念差异化。别人玩的是一个项目、一个地区,“长安十二时辰”设计的是全天候、全感官和全维度。二是品牌定位差异化。一提到“长安”,很多人会想到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比如贵妃醉酒、宫廷夜宴,“长安十二时辰”则独取“市井”,强化了普通人在“长安”的感知与体验。这种一体规划强化了很鲜明的自身特征,即“唐风沉浸式主题乐园”,具体而言包括可触摸、可沉浸和可消费,游客(顾客)就是主角,NPC(非玩家角色)只是配角,形成了从消费驱动到情绪驱动的新业态。
演艺新空间以新的艺术形式去展现,但带动的是传统艺术的活力和生机。演艺新空间在演出场景、表演形式、演出体验和整体空间感上都进行了创新,与各地打造“演艺之都”的目标相得益彰。与传统的大剧场相比,演艺新空间有很多典型的特征,比如多功能、沉浸式、精准化、多元化、灵活化等,因此它更能释放新消费活力,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并为观众和市民提供更潮流、独特和崭新的娱乐和生活方式。而这样的生活方式,正是戏曲艺术广阔市场的重要方向,也是研究者不得不思考和关注的另一番艺术天地。
(作者:景俊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