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基因是在漫长历史变迁过程中历时地逐层累积即层累而成的,而对当代人而言又是在共时空间中同时呈现即共现的,从而需要从层累与共现两方面加以探讨。
聚焦后疫情时代的戏剧现场,邀请著名艺术家、专家、学者共同展开讨论,以开放心态和多重视角,探讨未来戏剧发展的无限可能,也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加到这个论题中来,为戏剧的未来发展贡献真知灼见。
综观2019年度中国艺术发展成就,在国家宏观文艺发展理念和政策指导下,文化治理方面形成体系化;艺术理论与实践领域围绕庆典,将“回顾与总结”“献礼”“文旅融合”和“三大体系”建设作为核心主题。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在思想文化领域亟待提升其主导力,需要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深入了解、精确阐释,在观念和方法上创新,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解决后现代文明中诸多重大而艰难的文化问题和精神困境,重新确立人的主体性,确立人的价值,推进人类社会向更高文明层级迈进。
只要我们时时叩问艺术学理论之初心,不忘初心,就一定能够行稳致远,让该学科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要以社会主义文艺观、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以真善美为永恒追求,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生活现象之真,鲜活灵动之美,营造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和刚健有为的思想氛围。
“第三极文化”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生长性和延展性的概念,它的“跨学科”气质和“在路上”的状态表明,它拥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未来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和社会现象,一个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走向和谐共融的宏伟的文化目标和理论构想。
本次云端会议集中展现了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15年来的发展经验和辉煌成就,与会专家对艺术专业硕士的开创、发展和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对未来建设方向进行了务实的探讨,从而也为中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路径以及艺术类专业博士的创设前景开启了积极的探索之路。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研究、分析中国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展现其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2019年12月2日,《艺术学研究》编辑部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联合主办了第15期当代艺术学与美学论坛。作者从艺术史论学科视角出发,围绕会议议题做专题发言,并与卢文超、常培杰等参会学者交流观点。本文由上述发言和讨论整理、修订而成,主要涉及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艺术社会学方法的来源及其对艺术史研究的影响;艺术社会史对常规艺术史形成了什么样的挑战,前者能否完全取代后者;艺术社会史、艺术社会学的解释限度是什么,应如何理解和评价艺术。
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在某种意义上看,可能更适合用于比较艺术学的研究,可以将其改造为比较艺术学自身的研究方法。如果我们将美术当作比较艺术学“平行研究”的例子,不难发现,在近现代之前,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分别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传统,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此外,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流派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更是可以成为比较艺术学“平行研究”的绝佳案例。
中国美术通史研究,从1917年出版姜丹书的《美术史》开始,至今已百年有余,中国美术通史学科经几代学者努力,从创立到发展,逐步建立起具有民族特征的中国美术通史体系,并基于中国书画、工艺美术、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的特征以及审美观念和文化特征,在研究和著述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史学观点、研究方法与写作方法,使这一学科不断成熟和发展,在我国艺术史学科中成果最为突出,在世界艺术史学科中也占有独特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