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总结我国革命文艺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谋划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文艺的论述,对于推进新时代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选自传记纪录片《邓小平》)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热爱人民,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他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心中想着的就是最广大人民。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准备出版邓小平的文集并请他作序,他满怀深情地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多次讲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他指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评判我国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之一。他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文艺方面,邓小平同志的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明确提出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明确指出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这一被总结为“二为”方向的重要论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再次科学回答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实现了党的文艺方针的重大调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他深刻回答“文艺源于哪里”的问题,提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他深刻回答“文艺写什么”的问题,提出“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他深刻回答“文艺如何评价”的问题,提出“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要求“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他深刻回答“文艺如何繁荣”的问题,提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
文艺工作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
邓小平同志总是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论述文艺的性质、地位和作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之后,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他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同志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并发表祝词,他指出:“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 在此过程中,文艺发展的天地十分广阔,文艺工作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他深刻回答“文艺如何为现代化服务”的问题,提出:“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要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他还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同教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政治工作者以及其他有关同志相互合作,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他深刻回答“文艺怎样写”的问题,提出:“围绕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在正确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领导文艺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1980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982年4月7日,在会见缅甸共产党中央代表团时,他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注意精神文明建设,就有很大危险。精神文明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特别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和艰苦奋斗。这也不是抓一年两年的事,要一直抓到底。”1982年8月10日,在会见美籍华人科学家邓昌黎、陈树柏等人时,他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保证。”1992年,在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谈话中,他说:“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文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战线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明确要求:“各级党委都要领导好文艺工作。”他深刻回答“党如何领导文艺”的问题,提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他强调:“在文艺创作、文艺批评领域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如果把这类东西看作是坚持党的领导,其结果,只能走向事情的反面。”“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他深刻回答“如何当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问题,1983年10月12日,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针对当时文艺界存在的错误问题和倾向,诸如“热心于写阴暗的、灰色的、以至胡编乱造、歪曲革命的历史和现实的东西”,“大肆鼓吹西方的所谓‘现代派’思潮,公开宣扬文学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表现自我’”,“宣传抽象的人性论、人道主义”,“认为所谓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应当成为创作的主题”,“有些演员到处乱跑乱演,不少人竟用一些庸俗低级的内容和形式去捞钱”,“只顾迎合一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对于西方各种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政治的和文学艺术的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推崇”以及“一切向钱看”,“宣传色情”,“败坏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光荣称号”等,提出严肃批评并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加以改进。
今天,邓小平同志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变成美好现实。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国文艺事业必将在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中不断繁荣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胡一峰,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