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固守“古朴”,为明清后期书法史揭开崭新的一页。随着“碑学”出现,“古朴”焕发出更加夺目光彩,月满中天、花开满树,展示出蓬勃旺盛的大好局面。
主办方和与会学者均期望通过举办此次工作坊,深化对《西亭记》残碑的认识,同时也推动其他与颜真卿碑刻有关的研究走向深入,引发来自艺术史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广泛回应,从而推进人文学科各领域的共同进步。
访碑是书者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书法展览化时代的今天,其意义有时大于每日的书斋临池或创作,因为碑刻给我们的感受是鲜活的。在无法获观古人墨迹原作的时候,访碑无疑是观看古人法书文本的第一重要途径。
启功先生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是今天的书法家、学问家都不具备的,看启功先生这些碑帖给我的第一个启发,包括急就章在内,我们的书法家不会在书写当中对自己收藏的碑帖用书法进行注释以及解读。
在早期文字以及书法嬗变过程中,“拙朴”曾作为稚嫩、粗糙和生涩成分被逐步退化剥离。揖别与迎迓“拙朴”都是书法艺术的发展进步,在不同时期都具有强烈合理性和目的性。
对于书法章法问题,不再拘于传统文化精神以及实用性的约束,它的可能性包括其他艺术学科、视觉美学、形式构成原理的广泛借鉴以及传统优良程式的多维理解,让章法的探索前景变得更为辽阔,我们这个时代超越前人的可能在此,因为书法的独立性意义,因为传统观念外延的扩大乃至颠覆可能。
赵雁君对二王书法的梳理与实践,对明清书法的开掘与化合,对山阴艺术的融会与贯通,他的书法实践,为当代书坛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赵式样本。
书法真正的价值在于“自赋价值”而不是“他赋价值”,是写得好而不是评得好。即使有评奖和获奖,也须因时而化。对于书法的兴趣和执著,是永远不变的,才是最重要的。书法史只记录经典作品,不记录任何奖项。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以下称第十二届国展)入展公示名单一经放榜,立马搅动了全国书法圈,中国书协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公示信息阅读量很快就到了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