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家应该吸纳时代的气息,聆听时代的声音,淬炼品格与境界,创作出艺术性、思想性和时代性统一的作品,讴歌日新月异、蓬勃向上的新时代。
传承与弘扬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不应把其视为固化停滞的教条,而应积极寻求艺术表现语言与审美理念的多元性,“写”出更具美学意蕴的作品,提升大众对中国画的审美能力。
韩劲松《艺术为人民:延安美术史》一书,立足于中国美术馆典藏延安美术作品,结合延安美术研究的新成果,将延安美术各个门类囊括其中,综合研究延安美术理论、美术创作、美术机制,还原延安美术的历史语境,对延安美术的民族化、大众化之路进行深入阐释。
我们正站在一个机遇与挑战交接的时代,掌握传统功底与掌握高科技技术都成为了对一个美术创作者和教育者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带来我们对于这种挑战与机遇的反思。
正是这些风格多元的美术作品,不断挖掘和升华着时代的精神内涵,描绘着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气象,推动着美术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的步履,同时也在提升着美术作为图像表达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和未来价值。
新时代中国画写意精神已不再单纯是中国原生态文化及哲学理念的显现,而是中国与世界文明交互作用过程中业已形成的当代多元文化生态之中综合与互补的审美理念折射。
正是这些新时代以来涌现出的风格多元的中国画作品,不断挖掘和承载着时代精神内涵,描绘着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气象,同时也在升华着我们对于民族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认知与情感,寄托着我们对于这个时代的理解与热忱。
新时代需要新的美术理论,新时代产生新的美术理论,做好美术理论工作应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中华文化立场,聚焦新时代的美术视野和新时代的研究方法,积极推动当代美术理论研究,激发美术理论创新活力。
中国考古学百余年来的历史发展,为中国各级博物馆提供了难以数计的文物收藏,显现出近现代考古学与博物馆事业之间的关系问题,也表现出考古对于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特别贡献。
新时代视觉史诗的书写、民生冷暖的关切,都极大地激活了艺术传统的当代性转化,使艺术发展的秩序与格局发生了历史性整合。这是新时代的美术史篇。
从《智者》到《世界》——“致新世纪”系列作品创作琐记世纪智者 冯远纸本水墨 2015年(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12015年,受中国国家博物馆邀约,我放大创作了1999年版的《世纪智者》(中国美术馆藏)。进入新世纪的15年,正是世界科技人文教育持续取得重大成果,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节奏进一步加快的历史时期,我在第一版基础上变体扩容,延展了智者人阵的地平线弧形跨度,增加了60多位杰出人士的形象。从人物形象
新时代美术工作者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使“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艺术追求蔚成风气,让精彩纷呈的新时代画卷不断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