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复苏期优质电影之所以引起各方关注,是“双创”文化观引领的结果,它们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了艺术性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如何保持中国电影在国际、国内的传播力、影响力,进而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笔者认为,中国电影一定要坚定信心、稳住阵脚,不断开拓创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时代,电影更需要发挥浸润心灵、培根铸魂的力量。站在30周年的节点上再出发,大学生电影节将继续作为青年与中国电影间的桥梁,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长空之王》对于普通观众也有更为平实的人生启示,那就是当我们面对极限的压力和巨大的挑战时,只有心中的热爱才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只有责任心和使命感才能激发内在的巨大潜能。
三十年来,大影节的青春锐气和学术锋芒从未改变,文化品格和人文水准始终如一,使其行进于主流之中而不失其独特,比肩于各大电影节而不掩其光彩,成为难以复制的优秀文化品牌。
《望道》用工笔画般的描摹,对《共产党宣言》首个中译本译者陈望道的几段人生经历展开现实主义重构,填补了“觉醒年代”拼图中几乎缺失的那一块。
许多优秀中国电影走出国门,不仅在以票房为代表的即时影响力方面有突出表现,同时在以精神文化价值为代表的长效影响力方面也发挥着持续而深远的作用。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展现患上抑郁症的年轻儿子尼古拉斯,如何在情绪的深渊中徒劳地挣扎,以及身边的亲人虽有心搭救,却似乎不得要领,或者力不从心的窘境。
中国体育电影不仅要在世界语境中讲述中国崛起的故事,而且还应当探索在体育情境中传递全球共享的情感、勇气和责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属于电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