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塑造了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张桂梅,讲述了一群山区女孩子在张桂梅等老师孜孜不倦地教育下,由浑浑噩噩到奋发图强、逆天改命的故事,尽管受篇幅限制,对孩子们和学校的巨大进步略显铺垫不足,但不失为一部励志感人的主旋律电影佳作。
《热搜》敢于表达、敢于发声,将主题聚焦于渗透每个人生活中的互联网和新媒体,在内容选择上有一定的社会存在性和社会影响力,实现了题材、故事线和主题表达的较好结合。
《无音之乐》是阿璞这位凡人英雄的人生叙录,是广州这座开风气之先的城市的人文记录,更是当代中国形象真诚真挚真实的时代书写。
《无音之乐》以特殊的方式讲述了一位特殊的艺术家,无形的旋律化为他笔下有形的线条与色彩,创造出一个充满“无音之乐”的艺术世界。
该电影无疑走上了类型化的探索道路,以“罗生门”式叙事打造“悬疑感”,聚焦角色的身份反转与心理博弈;以封闭叙事空间营造“肃杀感”,展现四个陌生人的心理活动;以隐喻化的象征符号构建“超现实感”,回归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借以观照人性,讲述一则“罗生门”式的寓言故事。
《小马鞭》之所以能够让人产生共鸣,能够产生涤荡心灵的体验感受,恰恰是因为质朴中透着的那份坚韧、勇敢、积极,却又纯粹干净的力量。
影片《小马鞭》以哈萨克族赛马背文化为背景,通过儿童本位视角的回归与情感呈现,在银幕上书写了新时代新疆的灿烂面貌,其温情化的叙事与质朴清新的风格必将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与情感涤荡。
这部作品秉持一种温馨自然的艺术风格和克制乐观的人生态度,表现主要人物通过训练比赛进行心灵互动、获得心灵治愈的过程,从而使观众对社会、生命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应立足民族特征,将时代精神以更精准、更符合艺术规律的手法融入主题建构中,实现电影主题之间的融合贯通,深化电影的思想意蕴。
这个以70后、80后为主,90后渐次登场的创作群体,经过成长历练,已从老一辈电影人手中接过电影优良传统的接力棒,带着新作品、新模式、新技术,走到中国电影市场的舞台中央,赢得观众赞誉。
影片聚焦于志愿军在长津湖反击作战之外的战斗情况,而且在“武戏”占较大比重的情况下仍能用心编织有艺术感染力的“文戏”,让观众感受到其中蕴藉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这亦是一种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