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力量密码》: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新探索(范志忠)

2023-07-24 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范志忠 收藏

2023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102周年华诞。7月1日起,电影《力量密码》在全国上映。该片举浙沪赣皖四地之力联合打造,由宁波影视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创作摄制,聚焦“首部党章守护者”、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党员张人亚英勇无畏、鞠躬尽瘁的革命生涯,深深打动了观众。

张人亚189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6岁到上海的银楼当学徒,后成为上海金银业工人领袖。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张人亚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珍藏的一批文件资料带回老家,托付给父亲张爵谦保管。张爵谦为骗过敌人,为张人亚设立“衣冠冢”,将这些珍贵文件资料藏进空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过八旬的张爵谦挖开墓穴,将这些珍贵文件资料交给了党组织。这些珍贵文件资料中,有1920年9月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如今陈列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展厅。而张人亚、张爵谦保存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决议案》,成为记录中共二大的孤本文献,其中收录的中共第一部党章更是弥足珍贵。

影片体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梦想与追求、情怀与担当、牺牲与奉献,深刻而厚重。影片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幕,是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张人亚在广场上高举《共产党宣言》,慷慨激昂地演讲:“每一位劳苦大众都需要有一个密码,来打开禁锢我们内心的牢笼,来打开买办、资本家、帝国主义的枷锁。这本书,就是我们需要的密码。只要读懂了这本书,对它有了一种坚持,它必将带领我们打开力量与希望的大门!因为它就是我们力量的密码!”影片将主人公置身于宏大历史事件,揭示出《共产党宣言》彰显的真理力量。

近年来,新主流电影越来越受到观众欢迎。在承载主流价值、彰显时代精神的同时,新主流电影采取工业化制作模式和类型化叙事范式,叫好又叫座。《力量密码》借鉴了新主流电影的叙事手段,加入枪战、谍战元素,情节跌宕起伏,富有艺术张力。影片力图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语境中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主创精心设置了张人亚与尤涛这对人物关系。他们原本是“同心同结”的兄弟,张人亚还曾在巷战中因舍身救尤涛而被手榴弹炸伤。但起义胜利后,尤涛没有抵制住物质诱惑,革命信念动摇,两人分道扬镳,最终成为你死我活的对手。影片通过这组人物关系,反衬出张人亚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质和他的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1932年,张人亚在工作中病故,瑞金中央苏区《红色中华》刊发的悼词称赞他为“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诞生在“东方大港”宁波的张人亚,深受宁波地域文化哺育。一方面,宁波具有悠久的历史文脉,河姆渡文化、民间藏书楼天一阁等蜚声中外;另一方面,作为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宁波人杰地灵,涌现出思想家王阳明、教育家蒋梦麟、艺术家潘天寿、企业家邵逸夫、科学家屠呦呦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力量密码》成功再现了张人亚和父亲张爵谦的一段“父子藏宝”传奇,带领观众重温了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红色记忆,传承了甬城的红色文化基因。影片也追随张人亚的革命脚步和人生轨迹,通过讲述他在上海领导工人运动、在安徽芜湖智勇双全筹措革命经费以及在江西瑞金担任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和领导出版、印刷工作等的故事,再现中国革命发展的艰辛历程,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作者:范志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家”是叙述时代故事的最好载体(范志忠)

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批评话语和价值构建(范志忠 潘国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