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巾》依托广东人向海外拓展的下南洋背景,展现了底层女性群体在面对家庭变故、灾荒饥馑、战争侵扰等生存困境时,出离故土、孤注一掷,在命运拨弄中也不泯灭的生命本色。
新时期关公戏《义薄云天》的成功上演,不仅塑造了鲜活立体的艺术形象,丰富了豫剧的思想内涵,更充分张扬了豫剧的气质神韵,开拓了豫剧的美学境界,对推动豫剧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英模题材戏剧提供了更加多元的传播途径,戏剧中的英模形象既关系到时代精神的传递和国家形象的塑造,也关系到当代戏剧人能否以戏剧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话剧《因为有你》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仍然处于疫情的大背景下,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担当起文艺创作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的责任,充分发挥了国有文化企业的使命,令人敬佩。
来自文学、戏剧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南京的文学与戏剧创作,展望“世界文学之都”的未来,提出打造南京戏剧名片的构想,进一步助推南京不断推出文艺精品、培养优秀戏剧人才。
《戏剧评论》集刊旨在刊发高水平的戏剧评论,重视戏剧批评的学术性和理论探讨,强调批评的多样化和前沿性,加强海内外剧评人的联系与交流,为致力于戏剧评论的专家学者与中青年批评家提供交流平台。
话剧《深海》审美化地讲述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带领研发团队攻坚克难、呕心沥血打造国之重器的感人故事,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黄旭华和研究团队的奋斗历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人生出彩、事业发展的华章。
太行人默默无闻的朴实形象,数百位不惧敌寇、辛勤奉献的太行娘亲的光辉事迹及大爱精神,通过具体真实的行动和典型的事件外化出来。这是艺术应该充分运用和发扬的独特手段,是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思想内涵感染了观众。
当代中国舞台美术正以继往开来、兼容并蓄的姿态,积极吸收消化各种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的原创性,共同形成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美学精神,以整体发展势态合力形成“中国风格”。
在近10年崛起的一代导演中,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不同代际的女性导演闪耀亮相,并在不同的戏剧节、剧院发出各自独立的声音,以卓越的舞台创造、敏锐的社会发现、前卫的身份标识彰显着女性导演的剧场存在。
想维持人类演员在舞台的核心地位,就要把技术永远当作外置的补充品,建立人与非人之间严格的界限次序,这是人文主义的经典戏剧观和世界观。而数字技术的威胁在于仿真动摇了现实原本的唯一性以及真实性,也渗透进现实镜像的剧场,机器人、合成人(赛博格)等被形容为“入侵”式地替代人类演员,并对现场性构成挑战。尤其以批判性的后人文主义视角对传统的革新,技术不再是工具,舞台也不再是人的舞台,这成为21世纪表演艺术最有争议性的发展趋势之一。
“中国演剧体系”是在实践中提出的理论命题,是东西方戏剧观对峙与撞击的结果。它的探索产生于话剧民族化的最初理性觉醒,迷茫于写实与写意戏剧观的长期纠缠,显现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的成形,困惑于中国戏曲体系的羼入,模糊于新时期的东西方戏剧观念融汇,终结于新世纪的戏剧舞台实践,画出了一条曲折回环时显终隐的历史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