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70年,唱片、电影、广播、电视的发展起起落落,各有兴衰起伏,戏曲艺术与新兴媒体合作、互为发展的历程,也可窥见时代技术与审美的变化。
回望新中国戏剧70年,无论是经典剧目的薪火相传,还是新人新作的不断涌现,戏剧舞台始终回应中国社会的脉动,既深刻反映世态人情,反映时代风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以其思想和艺术魅力奏响奋斗赞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十卷本《郭汉城文集》反映了郭汉城先生在戏曲工作中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包括理论研究、戏剧评论、剧本创作、诗词创作,是全方位了解、学习、研究这位戏曲理论界代表人物的权威著作,也必将为中国戏曲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增添强劲动力。因此,本版特将《郭汉城文集》编者的话刊出,以飨读者。
话剧《兰若寺》是可持续发展的,其立意关乎每一个生命个体,借“人鬼之恋”诠释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不断突破自我局限,朝向永恒的真善美,而对生命体验的关注与表达本身恰是中国美学的一大特质。
戏曲教育一方面是审美教育,我们要让学生们能近距离、全方位、多角度体验戏曲之美;另一方面是情感教育,在戏曲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蕴藏中,他们也会懂得中国人家国天下的情怀。”
大型原创现代婺剧《基石》通过老革命干部谷峰与老区人民石根一家数十载血火相交、生死相托的感人故事,深刻体现了党和人民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真切情感。
从1949到2019,新中国的历史走过了70年。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壮大、繁荣、发展,新中国的话剧事业在现代化、民族化的道路上开拓进取,不断创造出新的成绩。
日前,大型历史情景剧《回道张掖》在甘肃张掖丹霞口旅游度假小镇正式公演,补齐了张掖旅游无常态化演艺剧目的短板,标志着张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欧阳予倩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全面的,在话剧、戏曲、电影、舞蹈、戏剧教育等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除了他之外,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取得类似的成绩。
《我们是秦俑》(杨硕编剧、廖伟导演、钟浩总导演)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由西安演艺集团旗下的西安儿童艺术剧院创排演出的儿童剧,它就地取材,以西安人演西安事,它在第九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上一出现,就把首都的小观众们带入一个不一样的戏剧情境,让他们进入梦幻般交叠出现的历史时空,在复活的历史画卷中感受祖国文化的悠久、丰富和璀璨。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做了专项部署。《曲艺传承发展计划》为曲艺发展带来了哪些政策支持?过去在茶楼酒肆、街头巷尾常能见到的曲艺表演,今天状况如何?怎样让青年一代接受曲艺、喜爱曲艺?带着这些问题,光明日报、光明网于日前举办“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座谈会,邀请学界与业界代表齐聚一堂,畅谈曲艺传承与弘扬。本版专访部分参会专家,并为您呈现其他专家的感受与建言。
2019年7月至8月,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以下简称百戏盛典)在江苏昆山举办。展演期间,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邀请了多位戏曲界专家学者前往昆山观摩,并召开专家研讨会。本报刊登部分专家学者的评论与发言,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