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古典诗词与黄梅艺术相结合,不仅是在致敬经典,更是我们剧院为黄梅戏探索新载体的尝试。”蒋建国告诉记者,“除了在内容上有所突破外,演出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传统黄梅戏表演中,演奏的乐手们都是在幕后,而这次则走到台前,我们希望借此让观众领略到中国传统乐器的魅力。”
人文新淮剧《半纸春光》启示我们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华戏曲,应该采取自信、自觉的态度;必须对中华戏剧文学、戏曲文化充满自信;我们在搞新剧目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万勿再盲目追求观赏性了;编剧管燕草,还有导演俞鳗文,年轻的创作团队让人佩服;这部剧的人文气息浓厚。
《曹操与杨修》从一个并不尽善尽美的剧本,经过上海京剧界集体打磨,最终常演常新,鲜明体现戏曲团队集体创造精神。这为中国戏曲其他剧种的创作者们提供了宝贵经验:戏曲经典是接力传承的艺术结晶,不断寻求戏曲现代化创造是对待戏曲祖产的最好方式。
前不久落幕的第五届乌镇戏剧节,让人回味绵长。11天时间,13个国家和地区的24部“特邀剧目”演出100场,18组入围作品角逐“青年竞演”,五大洲的艺术表演团体奉献100多组街头表演作品,论坛、工作坊、朗诵会等5个板块的“小镇对话”举办了24场,随处可见的演出、活动海报和悬挂在老街两侧的100位中外戏剧名家肖像……颇具江南水乡特质的乌镇西栅景区,成了观众心中的戏剧圣地。经过5年探索,“艺术家说了算”的乌镇戏剧节,也已成为颇受国外戏剧界关注的中国戏剧节。
2007年,上海昆剧团推出全本《长生殿》,结束了300余年该剧没有全本演出记载的历史;日前,该剧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完成10周年全国巡演。专家认为,经典剧目的全本演出,是昆曲的最高形态传承,对剧种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美学意义。
四川曾经出现过一部经典作品《抓壮丁》 ,已成为中国话剧的代表性作品,李六乙希望四川话版《茶馆》也能够像《抓壮丁》那样成为时代经典,用经典带动观众,用经典名著培养年轻的艺术家。
2007年,全本《长生殿》在兰心大戏院首演,吸引海内外大批戏迷赶往上海,成为昆曲史上的盛事。11月16日起全本《长生殿》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连演4天,再度呈现“殿堂级”的艺术表演,照例一票难求。
戏曲艺术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习俗是戏曲艺术的源泉和宝藏,蕴含着一方水土人们所共有的情怀,其中有着中华文脉的深深烙印和文化基因。
无论是现代题材还是历史题材,都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2017年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于上个月完成了21个剧目的42场演出。中国话剧的小剧场发展已近30年,它可以是年轻人的梦想起步点,也可能是实验先锋者低成本的艺术实验田,还承担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理念的混合交融的功能。
大时代下的人如蝼蚁,权力场上情难两全,一块凉了又暖,暖了又凉的夔龙玉在世事变迁中羁绊着君与臣,暖玉如青葱少年心,冷玉则是离恨里的寂寥意。
陈数主演的三部话剧《简爱》、《日出》和《海上夫人》,戏的风格均偏写实,但陈数作为女一号,其表演却有一种鹤立鸡群的孤傲与超然。有趣的是,这几个角色都有着不合群的特点,因此表演的内容跟形式有着奇妙而内在的统一。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说:国家花了很大的力量,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所以我们必须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有梦想,让好的戏曲唱得响、站得住、留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