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走向剧场——2018北京戏剧年刊》,辑录了戏剧评论家对于2018年首都戏剧舞台上呈现的部分剧目和热点现象的关注与讨论,这是北京剧协重视文艺评论、戏剧评论工作的重要举措,相信一定会对首都戏剧评论工作,乃至首都戏剧创作的繁荣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国家剧院,如何陪伴全国的观众度过因疫情而来的这个“大长假”;如何借此契机,深入探索“多形式创作”“多渠道共享”“多平台盈利”;如何应对复工复产后面临的难题,这都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
从前辈手中接过“掌灯人”使命的“新一代”让我们看到了波兰当下剧坛的多元与活跃。这是一个青年导演自由创造的时代,也是一个艺术标新立异的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成为文艺创作聚焦的重大主题,涌现出一批戏剧佳作。它们在延续传统艺术范式的同时,融入更多时代内容,借助更加丰富多元的表现手法,注入现代法律精神,极大拓展了反腐题材戏剧的审美空间。
只要社会在,人在,境界差异就在,川剧《燕燕》因人物典型性塑造所带来的美学趣味就在,那么,用它来打开和走进不同时代不同观众的心灵和体验,就会始终灵验,好似一把万能钥匙。
经典不是靠“祖宗之法不可变”地原样拷贝,更不可能指望一蹴而就的魔鬼式改动,历经数年甚至数十年难以与外人道的迂回“微调”,那才是真正的“传奇的诞生”。
《京剧艺术表演体系·“三身理念”定律》是讲京剧艺术表演体系的,最核心的观点是“三身”,比如马连良,首先有他那具备特殊素质的真身,然后是他进入行当修炼成的艺身,最后他成功地化身为艺术形象,被人们称为活诸葛亮
新的时代气息、新的现实生活、新的唱词书写、新的作者心声需要崭新的音乐创造和情感旋律来承载,其他艺术形式“旧瓶装新酒”战“疫”作品与戏曲类作品一样,作为具有创造性、艺术性的艺术需要在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上体现更多的审美创造,否则难以称之为艺术。
首部“蓉漂”题材话剧《我在成都等你》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成都历史变迁的成功捕捉与剧场展示,生动描绘了都市生活百态。剧中,每一个个体均被代入现代性历史进程的时空语境中,血肉丰满,立体形象,极易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极具代入感的生活化舞台剧场不仅指向命运互通的“我们”,戏里戏外的叙事更是将“我们”的生存环境和文化意象悉数捻出,可谓实情真景意相连,心物勾连镜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