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福州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的第16届中国戏剧节上,一场专业的剧本创作高峰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剧作家、戏剧评论家,大家从不同视角就当下戏剧创作的深层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会剧作家的发言更为当下及未来的中国戏剧创作带来了诸多启示。
以小戏曲表现现代生活,一方面展现了传统戏曲艺术的时代风采,另一方面又能够更加迅捷、灵活地反映现实。以传统的戏曲形式表现当代生活是我们的一个努力方向,而且需要一个长期的艺术上的适应、准备和积累过程。
《人民英雄纪念碑》从一个巧妙的角度切入剧情,它强烈的剧场效果首先源于编剧王勇找到了纪念碑和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的具体的人之间的精神关联。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每个京剧人都要把自己放到京剧事业的全局中,通过有实力、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的演出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了解经典,喜爱京剧,靠我们的努力去创效益、赢市场。
话剧《八百里高寒》把人们重新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用一段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一场热血无悔的人生抉择、一次挑战极限的生命历程,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铁道兵精神和“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呈现在了舞台上。
我们得遇先生,是我们的幸运;京剧得遇先生,是京剧的幸运。先生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思想,会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京剧人,会润物无声般滋养着京剧艺术。
《新乌盆记》打破了过去的欣赏习惯,打破了凄恻恻、荡悠悠的情境氛围,让人物的独立意识说话,并展现出演员表演一专多能的功底与才华,是很有案例性和启发性的。
京剧《大舜》将上古圣贤大舜一生中若干关键节点以及与之相关的重要人物搬上舞台,仅仅通过两个小时就再现了他的百年人生,塑造了他勇于担当、爱民如子、大公无私、忠孝仁义的形象。
戏剧艺术是文化和文明的代表艺术,是人类生活的一面镜子。探索东西方戏剧的对话、碰撞、交融,我是深有体会的。回顾这段经历,可以证明文明是不冲突的,是和而不同,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
第七届乌镇戏剧节如约而至。戏剧与水乡,产生越来越奇妙的化学反应。水岸巷陌也是戏台,吃饭赏景间就能遇见各种形式的艺术。文化滋养着乌镇,乌镇也在挖掘、升级内涵,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提供更前沿、多样的体验,让江南小镇不只有小桥流水。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于10月26日至27日举办“新旧剧论争的百年回响与戏剧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涉及全球视域中的中国戏剧,中国戏剧的现代化与民族化论争,媒介、技术与现代戏剧艺术,跨文化戏剧与戏剧人类学,戏剧研究与历史文化语境,戏剧影视学科建设前沿等问题。
影偶艺术登堂入室是其走近当代城市观众的重要标识,我们盼望有更多的剧目在城市中心的标志性剧场中绽放光彩,希望影偶艺术周能够不断壮大,在未来成为国际影偶艺术领域中风姿绰约的花朵。
由中国戏曲文化周组委会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承办的“中国戏曲发展国际论坛暨新中国戏曲70年回顾与展演学术研讨会”10月6日至8日在北京园博园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