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扬批评精神 做文艺诤友

2020-11-24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鲁太光 收藏

  (点击网页如上“来源:《中国文化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epaper.ccdy.cn/zh-CN/?date=2020-11-11&page=3&detailId=%E6%89%AC%E6%89%B9%E8%AF%84%E7%B2%BE%E7%A5%9E%20%20%E5%81%9A%E6%96%87%E8%89%BA%E8%AF%A4%E5%8F%8B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工作。《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其当做“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的主要方式,进行了专门论述和强调。《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也再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此后,谈到文艺问题,也时有提及,期望出现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

  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评论的重视,需要从他对文化的战略思考出发。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问题。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文化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文化自信确立为“四个自信”的核心内容之一,之后又写入党章。由此可见,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战略地位。

摄影作者:陈先彬

  正是由于文化的这种战略地位,决定了文艺的重要作用,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文艺的繁荣兴盛,更具体地说,离不开大量优秀文艺作品,乃至“高峰”之作次第出现,从而更好地树立中国精神,表达中国情感,展现中国形象。新时期以来,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些优秀文艺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艺的需要,但整体来看,优秀文艺作品还是太少,平庸之作乃至低俗庸俗媚俗之作屡见不鲜,文艺还无法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格外需要文艺批评出来明辨是非、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格外需要文艺批评出来“剜烂苹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格外需要文艺批评出来诊断、剖析制约文艺健康发展的诸种问题,探索解决之道,从而为文艺发展清扫障碍,提供动力;格外需要文艺评论家发扬批评精神,以客观、科学、求是、说理的批评文章,淘汰落后文艺产能,激活新生文艺力量。简而言之,在这种情况下,格外需要文艺批评出来调整文艺生产关系,解放、发展文艺生产力。但在文艺创作遭遇困境之时,文艺批评也一并失去了活力,精神流散,风采不再,文艺批评变成了表扬乃至广告。文艺批评不仅不能引领文艺创作,甚至变成了创作的尾巴乃至附庸。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艺评论、呼唤批评精神的原因之一。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注、指导下,文艺评论的重要性得以彰显。文化和旅游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从理论研究、平台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部署,为解决制约文艺评论的主要问题、释放文艺评论活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作为文化和旅游系统的一名科研人员,笔者颇受鼓舞,因而也想就如何强化文艺批评,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强化文艺批评,首要的是树立科学的批评观。我们都知道,文艺评论的本质是价值判断,是对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做出尽可能客观的评判,使不同的文艺作品得到不同的待遇。我们还知道,文艺作品不同于一般产品,对其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很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过,我们同样应该知道,尽管“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真正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也就是说,尽管很难众口一词、结论一致,但归根结底,文艺作品还是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客观、公道的评价的。然而,由于我们的文学批评为人情所困扰,为消费主义所羁绊,为偏颇的理论所“剪裁”,目前,我们的文学评论标准不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更严重的是,由于标准不一乃至混乱,屡屡出现一般之作被抬高的状况,导致文艺评论基本功能丧失,使其与文学创作一起遭到质疑、批评。因此,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融汇古今中外优秀文艺理论,树立科学的批评观,建立相对客观、公正的批评标准,是当务之急。

  强化文艺批评,特别需要发扬实事求是的批评精神。熟悉文艺史的人大都会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文艺史上的黄金时代往往也是文艺批评的黄金时代,即文艺的黄金时代是文艺批评与创作良性互动、竞争的结果。我们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称羡不已,对俄罗斯文学夜空中那些璀璨的明星景仰不已,但我们不要忘记,与这些文艺明星一起升起的,是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同样明亮的批评大家,是他们共同促成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繁荣。拜读这些批评大家的文章,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事实求是的批评精神,就是他们以罕见的坦率和正直表达自己对所关注文艺作品的态度,比如,以赛亚·柏林就以不无夸张的语言称别林斯基“像一只肉食鸟,扑击一位作家,酣畅尽言,将其人片片撕碎”。实际上,实事求是的批评是对作家、艺术家精神劳动最大、最好的尊重。在笔者看来,一篇实事求是的批评远胜过一万篇虚假的批评。因为,虚假的批评不仅会败坏作家的声誉,还会污损其劳动成果,而真正的批评,不仅会擦除蒙在作品上的灰尘,而且会敞开其艺术世界。

  强化文艺批评,还需要辩证的态度。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当前文艺批评之所以不招人待见,一方面是因为虚假批评,尤其是谀评太多,另一方面是因为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断章取义、夸大其词的酷评也时有出现,即鲁迅所说的“捧杀”和“棒杀”比较多见。对文艺创作而言,这两者都为害不浅。因此,在具体批评中,既不要无原则地拔高,也不要不客观地贬抑,而是要从事实出发,公正持平。

  这是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我着重谈的是批评视野方面的问题。丹麦文艺评论家勃兰兑斯有一个很有启发的观点。在他看来,每个时代的文艺潮流主要有两种,除了浮在表面上、为时人所熟知的潮流之外,还有一种虽然尚未具体化,却已经弥漫在人类精神太空中的未来潮流。勃兰兑斯认为,跟着流行的、投合时好的潮流亦步亦趋,乃至随波逐流,是一种软弱、没有出息的表现,而有抱负的文艺家、评论家把后一种潮流理解为必须达到的目标,并为之奋斗。这实际上说的是文艺评论的两种核心功能:一是辨识、淘汰落后的文艺潮流与形式,二是发现、呼唤新兴的文艺潮流与形式。以此标准看,只知道围着所谓名家转的文艺批评的确太软弱、太没有出息。中国的社会实践这么活跃,文艺种类这么丰富,实践这么多样,其中一定蕴含着虽然尚未具体化,却代表着未来方向的潮流与形式,因此,我们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发现、培育这样的文艺新生产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地发展下去。

  最后,强化文艺批评,也应该建设相对中立的平台。当前文艺评论中问题多多,特别是褒扬性批评流行,除了上述内在原因外,还有一个外在原因,那就是相关作品研讨会往往是利益相关方举办的,有些评论文章,也是利益相关方邀约的,这样的研讨、评论也因此就相应地成了“命题作文”“遵命之作”,很难保证客观性。因此,为了正常发挥文艺批评的作用,应该建设相对中立的批评平台,从外部环境上保障文艺批评的客观性,并持之以恒,以养成真正的批评风气。当然,有关机构、期刊,特别是从事文艺评论的人也应有意识地拒绝人情评论、红包评论,愿意做、敢于做、善于做作家、艺术家的诤友,写客观、认真、科学、求是的评论,这样我们的文艺才有远大未来。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文艺,伟大的文艺需要真诚的批评。让我们努力发扬批评精神,释放批评活力,形成批评之风,推动文艺进步。

  (文中图片来源于影像中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鲁太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延伸阅读:

  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文艺评论的准绳(仲呈祥)

  这五年,气象一新的文艺评论(王一川)

  打磨好文艺批评这把“利器”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