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
  • 中国当代新媒介艺术的双重伦理

    新媒体艺术实践在对生活世界和时代精神的诠释、反思、批判等层面上,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辨析,可以从媒介技术哲学的理论基础和艺术生产传播的现实状况两种言路进入,并最终汇合成关于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伦理性的探究。

    2019-03-06详情
  • 探寻与构建“互联网+音乐”的核心价值

    音乐人必须坚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这个最可坚守的音乐内核,坚持音乐的美学本质和文化价值,并掌握“互联网+音乐”的话语权,才能重建音乐世界的精神,建构“互联网+音乐”自己的价值体系。

    2019-03-01详情
  • 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的当代转化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环境美学思想,其中的有益思想可以是说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笔者挑出三个问题,略作阐释:“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地”——“山水”、“田园”——“家园”

    2019-03-01详情
  • 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遇,塑造出崭新的文化产品,更会带来丰富别样的文化体验,数字技术融合现代审美,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呈现,推动中国文化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被喜爱、被接纳。

    2019-02-28详情
  • 高建平: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人的艺术实践来源泉于生活实践,同时艺术实践又渗透到生活实践之中,对生活实践起改造的作用。这是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文明的进步过程。

    2019-02-25详情
  • 彭锋:美学问题“虚构的悖论”及其解决

    “虚构的悖论”是20世纪后期引起广泛争论的一个美学问题。围绕这个悖论的解决形成了许多相互竞争的主张,其中有代表性的主张有幻觉主义、事实主义、假装理论和思想理论。本文试图在假装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身心关系理论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并由此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观点:艺术虚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提供身心切换的练习,维持身心之间的平衡。

    2019-02-22详情
  • 微信与数字化文艺批评的崛起

    以文字为主体,配上图片、视频等在网络或微信平台发表的“数字批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写作者和接受者的思维方式。

    2019-02-19详情
  • 赖大仁:重新焕发文艺理论的风采

    在文艺活动的整体系统中,文艺创作、文艺评论与文艺理论之间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2019-02-15详情
  • 当代审美的嬗变与动向(徐粤春)

    我们正处于信息社会狂飙突进之时,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劳动、政治经济、文化价值颠覆性重构,必然对人们精神生活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必然在审美领域留下愈来愈明显的时代印记。

    2019-02-14详情
  • 社会转型视域中的新时期文艺理论

    “转型研究”作为一种宏观的理论视域和理论方法,具有一定复杂性,既是社会历史研究,又是一种文学思想史研究,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变迁进行全方位、整体性地描述和分析。

    2019-02-13详情
  • 陈剑澜:审美主义与文学研究

    近些年,文化研究或文化批评已经在文艺学学科里站住了脚,然而从审美主义立场发出的批评之声从未停过。

    2019-02-01详情
  • 试论草原文学概念的几个关系

    截至目前,关于草原文学还没有一个规范性、科学化的概念。但是,草原文学创作实践却存在大量的、可供阐释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与中原文学、民族文学、地域文学中的作品具有明显的不同,反映在文学思想、文学风格、文学理论等各个层面。

    2019-01-31详情
  • 纯文学、杂文学观念与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与文学观念关系密切。纯文学与杂文学观念之分辨贯穿于民国时期的文学研究,亦成为论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核心观念。杨鸿烈较早以纯文学与杂文学观念论述中国文学观念的演变,郭绍虞继之,以为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之观念基础,朱自清则提出质疑,所提出之问题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2019-01-28详情
  • 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本体论建构

    文艺“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本体论建构,既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代中国实践创新成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发展形态的知识标志。

    2019-01-25详情
  • 脑的外化:神经实用主义的解释进路

    神经实用主义具体地,是新近出现的理论,它将神经科学的研究与实用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一方面试图运用神经科学的研究为实用主义的相关思想做辩护,另一方面,也强调运用实用主义思想来理解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这种理论包含如下几个要点:强调机体—环境的互动性、经验的连续性、反对二元论、强调情与理的交互性等。文章认为这种理论能为我们连续地谈论自然—科学—人文提供新的思路。

    2019-01-25详情
  • 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要切准中国文化的“主轴”

    中国电影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清楚中国的基本国情、优秀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要坚持走一条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电影发展道路,其中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建构,也就是说,我们要创建自己的话语体系。

    2019-01-22详情
  • 王德胜:当下生活的“审美干预”

    当下生活的各种事实、包括审美活动总是动态发生的,那么美学关于对象的认知活动及其具体认知也不应呈现为某种对象化的概念,而应该是生动具体的生活感知及其感知形态;当下生活及其认知活动的共时性关系,决定了美学只有具体地回到当下生活,具体经历生活的当下展开,才能真正感知和发现生活存在,也才可能真正显现美学自身的存在。作为“审美干预”的美学权力的实现,需要重新将自身实践前景置于当下生活“可感性”塑造的具体认知之中——不是把生活当下的经验加以概念化甄别,而是从外部指令“内转”为生活当下的直接感受,通过生活且在生活中进行具体认知,突出人的当下生活“可感性”的认知形式,这必将成为美学在今天有效行使日常生活“审美干预”的基本要素。

    2019-01-17详情
  • 朱志荣:论意象创构的瞬间性

    审美创造的会心总在那一刹那间,而且主体在瞬间的体验和及其所创构的意象往往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2019-01-11详情
  • 刘成纪:40年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十个问题

    如何看待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学术成就,如何评估其研究得失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具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下面我将就此提出10个问题,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促进。

    2019-01-07详情
  • 构建中国本土文艺理论话语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学和文艺理论获得了巨大发展。中国文论呈现出何种发展特点?新时代中国文论又将走向何方?来看相关学者怎么说。

    2019-01-04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