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学科的成长总是需要时间的,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民间文艺学的命运颇多起伏,而今学科的生存、发展遇到了困境和危机,独立学科地位被削弱,呈现“边缘化”趋势。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有自己独特的观念、方法和技巧。从根本上来讲,这是一种带艺术性的科学活动。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批评的笔下,其批评方法凸显了辩证思维的显著特征,批评技巧上善于抓住艺术家与作品中的矛盾,并且文艺作品中的审美要素和艺术层面得到了经典作家的重视。学习经典作家文艺批评的方法和技巧,对缓解乃至化解当前中国文艺批评的各种怪状和不足有着重大的启发借鉴意义。
《中国电影蓝皮书2019》《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19》首发式暨“互联网时代中国影视创意力、想象力、影响力主旨演讲”日前在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特别单元隆重举行。
70年文学研究是整体研究还是分段研究,可以讨论,更重要的是先做起来。一个段落一个段落有人去研究,历经数年之后,大家把这些段落合起来,或者相互作为参照,整体感的要求就会慢慢产生了。
对文艺创作来说,唯有以“明德”为支撑的精品,方可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创造中国式的文艺复兴。
《生态学与生命写作》共收录24篇学术论文,分“生态与文学”“自然与文明”“树木与动物”和“环境与伦理”四部分,讨论的范围包括从理论方法到作为文化生态学的文学,从自然 文明的生态批评实践到人类 非人类的生物圈等。
所谓设计研究的“学科间性”,指的是设计研究必须同时兼顾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交叉学科的属性。在对不同的设计门类或者不同的研究语境中,可能对其中某种学科的特性更为强调,但这种强调不构成对其他侧面的否定。任何以个别设计门类试图对整个设计学进行通则式论述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只有强调“学科间性”,设计学才具备学科独立的前提与基础。
王朝闻先生从自身的审美感受、艺术创作、鉴赏经验出发,坚定地落实以人民、现实为前提的文艺理论建设原则,始终坚持以辩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不断融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形成了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相结合并极具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美学思想,为我国当代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艺术学理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认真总结既往,坚持守正创新,朝着学理化、规范化学科发展目标不断探索、持续深化。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热烈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总背景下,回顾和总结艺术理论和艺术学学科的不平凡历程,它的变革、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层关联成为该学科最重要主题。
“美学”、“美育”正成为关键热词和潮流趋势,占据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最近3年,我国每年博物馆参观人次增量都在1亿左右,对此,学界将如何看待和回应这些新现象和新问题?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著名美学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朱立元。
我们今天的探讨,更多地是为阐明这样一种指向,即自觉背负时代精神、价值导向与历史责任,竭尽全力、奋力奔跑。攀登艺术高峰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与理解,更需要艺术家们有一种沉静的创作态度、一种高度的责任意识,特别是持久的、默默的艺术坚守。
在走入新时代的起步期,回望新时期中国文艺理论取得的经验,对走好未来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重视新时期,面向新时代,就成为我们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的起点之思。
美学的现代进程,不是推行某种版本的美学,例如18世纪欧洲美学家确立起来的那种现代美学,而是促进不同美学传统之间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敞开新的理论前景。
文学是人学,不是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理学那种将人当作类来研究的“人学”,不是体现在统计数、一般心理规律、生理解剖学意义上的“人学”,而是作为个体情感体验,展现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人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兴组织形式不断涌现,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被称为“新文艺群体”的新兴文化力量也日渐活跃,且影响力日益广泛。课题组通过调研,系统梳理新文艺群体的主要特征,全面了解该群体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并就规范新文艺群体及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近日,在西安召开的“新中国文艺理论七十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现象学文论与美学分会成立大会”上,学者围绕七十年间不同阶段文艺理论的总结与反思、改革开放四十年文艺学基础理论所取得的文艺理论成就、文艺理论研究对象及其呈现状态的研究等议题展开交流。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不仅指我们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开阔的理论视野,更重要的是,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已具备理论建设的正确认识和成熟心态。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中国文艺理论才能够更好解读中国文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