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行业剧创作者而言,不仅需要在每一行当中精准找到可以转化为好故事的宝贵基因,也需要让行业、人性、情节、表演等多种元素在作品中熔为一炉、互渗互彰。
我们需要对“后疫情”时期中国电影发展的动力机制和转型趋势进行全方位考察与分析,寻求有效的路径、手段和方法,并且把握短期刺激与长期战略的平衡、统一。
受疫情影响,自今年1月份以来,我国电影产业开始进入“寒冰期”。要改善这一局面,需要政府、企业及消费者等多方共同努力,促进电影行业健康发展。
作为类型电影,灾难电影以营造奇观场景,描写人类遭受巨大暴力和伤亡为重要类型元素,更通过表现人与环境的剧烈冲突、生死抉择而表现人性冲突,进而凸显人性关怀主题,焕发出人性的光辉。
一些经典的改编自霍乱文学的电影为何都在爱情这个点上进行深耕开掘,在大开大阖与生死之际,人与人之间的那一份情感上的关联,使那些要命的疾病开始具有了某种深层的美学意义。
《囧妈》在反常运作下的全民关注,使之突然经由网络媒介面向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打破了春节档电影乃至主流电影产业早已习惯的、分众市场间的审美壁垒。
中国电影拥有丰厚的资源,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把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美学资源转化为新型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影响力、工业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对中国今后的动作类型片来说,如何在动作方面继续升级,同时考虑在国际话语中如何呈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尊重生命的意识,是需要重点努力的方向。
2019年12月17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山西阳泉市委、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办的献礼片《铁血阳泉》专家观摩研讨会在京举办。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新创作者的崛起成为国产电影界惹人注目的现象。他们成长于中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其中一些佼佼者对于市场化产业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有成熟的认知,剖析其电影实践的经验和局限,对于国产电影的当下和未来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这些影片以日渐成熟的拍摄技法、跨类融合的商业外观和更具亲和力的叙事方式,实现了传统主流电影的美学升级和守正创新,使中国主流电影在艺术性、商业性和主流价值观的深度融合上绽放出新活力、新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