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仓物语》的故事简单,但影片更多的看点则集中在鬼灵谐谑的风格,巧妙频繁的剧情转折,精致走心的细节设定以及古朴瑰丽的视觉呈现等方面。
比起过往第五代导演善于讲述的乡土故事,在城市化进程飞速的当下,聚焦都市边缘人物的文艺作品,也许更切合当下时代的脉搏,是值得我们尊重和善待的。
去年,一部《摔跤吧!爸爸》以12 99亿元票房登上年度国内电影票房排行榜第七位,不仅口碑票房双丰收,也由此开启了一波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的“淘金”之路。
由怀旧牵动情怀,由视觉引发快感,就是当下“港片”的魅力所在。而在香港与内地电影市场的界限日益消弭的当下,“国产片”如何做出同样丰富而微妙的滋味,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张艺谋在电影形式感上始终在求索,尤其是古装片, 《影》放弃了他最习惯的大饱和度、对比强烈的色彩,主要采用了黑白两色,而中国式的黑白,当然是水墨。
愿更多影视剧作被现实主义精神所“照亮”,不耽溺于虚拟的幻象,不局限于空洞的特技,植根现实,观照现实,用赓续不绝的中国故事唤醒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
有人认为《燃烧》是李沧东导演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里面呈现的贫富悬殊、阶级分化等的确是对韩国社会现实的观照,但我认为这不是影片的着力点,影片更多超越了现实的层面而指向更深刻的精神维度。
只有中国电影能在除了现实题材、重大题材之外的非现实题材领域有更多更好的发展,电影的类型和品种应不断扩大和丰富,华语电影才能为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发展变化的观众提供丰富多样的审美愉悦。
唯有多方勠力前行,才能帮虚火的影视行业退烧,让疯狂的明星片酬降到合理的范畴之内,才能激发身处不同行业的奋斗者之创造力和幸福感,推动影视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最近,几部地域文化色彩浓郁的本土电影受到媒体关注。影视如何更为动人地传承和传播好地域文化,如何使电影既拥有本土情怀还能为更广地域的受众所接受,这引发了观众和业内的讨论。
饶曙光新作《中国电影思潮流变》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思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历史性梳理,填补了电影艺术思潮研究的空白,是一部很有意义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