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仅仅是一个开始,浮出海面的国产电影究竟能够驶向何方,还需要我们去控制住那种种来自方方面面的 "不确定性 ",将中国电影强国之路走得越来越宽、越来越有尊严。
以中国视角和硬科幻视听语言讲述人类命运故事的《流浪地球》,至少在中国观众看来,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体验是前所未有的。有人说,2019是 "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不为过。
《大路朝天》突破了“硬”题材的局限,实现了精神“路”“桥”的艺术链接,达成了对路桥题材、大型建设题材的艺术转化和审美表达。
这样一位冒然闯入中国电影视野的导演,携带着如此强烈的 "作者电影 "气质,我想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毕赣的文化意义,一是界定毕赣的特殊位置,二是影像自觉与文化表达的关系。
变化中的观众审美和观影口味对国产类型电影创作而言,是强心针,也是照妖镜,给之前小众类型电影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口碑和票房,也审视着每个企业家、创作者的智慧、勇气和良心。
《蜘蛛侠:平行宇宙》《海王》和《大黄蜂》没有对“超级英雄”这个电影类型做出实质的更新,也没能实现“创造新世界”的体验,而是在“俗套”的范围里尝试有限的改良。
2018中国电影的总体发展趋势也令人惊喜,电影机构改革为行业带来重大利好,现实题材日益受到观众欢迎,青年人才迅速成长,市场趋于理性,秩序更加规范……面向未来,中国电影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新姿态。
一方面,一年来排行榜靠前的几部票房巨头不乏年度华语电影十佳之作。叫好与叫座同行,幸事一桩。另一方面,所谓文艺片不再仅存于喧嚣之外,小众的与大众的声浪合流,不是极小概率事件,大可以令文艺片、中国电影充满仪式感地挥别2018年。
《海王》真正的趣味在于,如何在这“俗套”的立意和叙事中,整合了一堆神话史、现代社会问题、电影类型史之后炖出了一锅老少皆宜的杂烩。
在很长时间里,1980年到2000年之间培养的学院派导演,都是活跃在中国影坛的中坚力量。当越来越多自带商业基因的新导演在市场上风生水起如鱼得水时,如何面对新市场和新观众,成为这批中坚的普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