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许多伟大作家面对金钱世界,有过大量表现善良、挚爱、真情的描写,鼓舞了世界上无数在艰难时世中努力生活、不懈向前的人们。
刚刚上映的记录当代民谣摇滚歌手苏阳及其背后4位西北地区传统民间音乐艺人的纪录片《大河唱》,以“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和“田野记录”式的拍摄手法获得了较好的口碑。
1973年,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重回阔别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以此为题材和背景,深情地讲述了周总理短暂延安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艺术地展现了一代伟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人格风范,蕴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身患癌症的总理重回阔别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为背景,深情演绎了总理在短短22小时内和延安百姓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
电影《周恩来与乌兰牧骑》以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群体为原型,表现了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的青春风采和奋斗过程,再现了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支持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动人故事。
《音乐家》紧紧围绕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一生展开,着重表现了他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的艰难境遇中,结识了哈萨克斯坦著名作曲家拜卡达莫夫一家,并与他们缔结下深厚的国际友谊。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为此特别策划了“光影记忆·时代经典”展映单元,汇聚了14部电影,和观众一起通过大银幕重温新中国走过的70年风雨路。
在今天全球化的国际语境下,带有东方文化特征的戏曲,更成为大银幕上凸显视觉瑰丽的重要桥段。然而如何通过影像让戏曲真正“说话”并打动当下观众,而不是将其置放于被展示和猎奇的境地?《进京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典型的样本。
《过昭关》真正亮眼的并不是一些媒体匆忙给出的“乡村公路片”“素人本色出演”等标签化的评价,而是电影运用公路片的叙事结构对中国乡村图景的一次正视,对民间伦理的一次朴素呈现。
借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东风,亚洲各国正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发展影视文化,增进合作,加强交流,力求共建亚洲影视文化共同体,促进亚洲电影共同进步。
《撞死了一只羊》将是民族电影领域中的又一突破之作,它隐藏着未来民族电影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把作为他者想象的民族族群和个体拉回到主体位置,正视其民族个体的信仰、情感、状态变化,来寻找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边界,以赋予民族电影更广泛的认同和价值。
5月16日,来自中国、日本、泰国、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制片人,以及14位亚洲知名电影人展开对话,就亚洲各国影视合作、亚洲电影与文化传承、亚洲电影与文明互鉴等话题展开对话,探索亚洲电影文明的创新与传承,探讨亚洲各国影视合作的可能。
这是第二部金砖国家合作电影,汇聚来自巴西、南非、印度、中国、俄罗斯的5位女导演,从女性视角出发,围绕“当代女性情感与社会”的主题,分别拍摄5部独立电影短片,并汇集为集锦长片《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