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评莆仙戏《踏伞行》:老树逢春发新枝(智联忠)

2019-11-07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智联忠 收藏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创排的《踏伞行》,由周长赋编剧、徐春兰导演,由黄艳艳、吴清华两位剧院一级演员主演,是一部深入挖掘传统、制作精良的优秀剧目,广受各界好评。该剧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并荣获福建省第七届艺术节·第二十七届戏剧会演剧目一等奖,现正在福州参加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展演。

  莆仙戏《踏伞行》讲述的是早有定亲但未曾谋面的刑部主事之子陈时中和将门小姐王慧兰,二人在战乱中偶遇,风雨中同行,互怀好意、猜测试探、谎言示爱、尴尬悔恨……演绎了一出古代青年男女唯美的爱情故事。故事背景、人物是古代的,但是情感的表达与思考却与现代人息息相通。

  戏曲唱腔音乐是剧种风格最为突出的标识,《踏伞行》在唱腔曲牌、音乐设计上注重挖掘和运用传统资源,别有南戏韵味,古朴醇厚、独具风采。在唱腔曲牌的运用和音乐设计上,全剧以莆仙戏原汁原味的曲牌体音乐结构为基准,呈现出古典、朴实、完整的剧种音乐风格。运用【醉太平】【四朝元】【泣颜回】【香罗带】等多种曲牌来表现唱腔,力求演绎剧情,精准塑造人物,渲染思想情感。在作曲配器上既注重烘托环境气氛,又突出剧种音乐的独特性,着重将男女主人公羞涩、欣喜、心痛、难堪、绝望直到最终牵挂、难舍的情感充分旋律化。由于创作遵循了剧种音乐曲牌体的创作程式规律,文字结构与音乐和谐统一,因此更便于演员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演唱。当王慧兰得知眼前公子是未婚夫的惊喜、雨声中被撩拨起心绪,姚清水、王少媛等莆仙戏名家为剧中设置了一段稍作调整的【梁祝·驻云飞·十八嗏】,这段曲牌精准而富有意境地展现了二人的心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音乐形象。当然,莆仙戏歌舞并重,这为演员的表演舞蹈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观赏《踏伞行》除了为唱腔音乐所吸引外,其独特、丰富的表演程式、动作,细腻的表现手法也绝对会带给观众优美的艺术享受。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戏剧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其表演程式丰富、细腻,这在该剧的第一折就足以展现出其独一无二的表演语汇。“踏伞”一折,创作者巧妙地把传统戏《瑞兰走雨》《益春留伞》中的旋肩、车肩、放肩、蹑肩、摇步、拖步、云步、蹀步等科介进行加工,十分精彩地呈现了舞台上“拖伞”“拾伞”“抢伞”“踏伞”“跪伞”等舞台动作和风趣情节。这是全剧动作性、舞蹈性最强的一段表演,王慧兰的羞愧、恐惧、无奈、撒娇与陈时中忠厚、善良、呆萌的性格和各自的心理状态,在黄艳艳和吴清华的精准把握下都得到了细致的展露。《瑞兰走雨》的舞蹈造型皆源于莆仙戏传统表演程式元素,是一出经典折子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名艺人陈金标等人将其改编为《伞舞》《走雨》,一时成为舞蹈佳作,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踏伞行》在排演中充分吸纳其精华合理融入到剧情中,无疑是明智之举,值得大为肯定。不熟悉莆仙戏的观众可能会对其古老的表演语汇有些陌生感,与生活产生的距离感有所不解;其实艺术的语汇、规律、特点需要观众不断地对其深入了解。

  艺术创作的规律往往是隐含的,但又是极其强大的。它既对故事的讲述、情感的表达、思想的揭示起到深化作用,同时也对创作形成了反作用。深入研究不难发现:该剧在唱腔音乐、表演上的精彩处理和风格的形成,与文本的构思与书写所提供的文学基础密不可分,这些共同营造了诗意的审美空间。

  剧作家周长赋创作《踏伞行》时在读到莆仙戏传统戏《双珠记·逃难遇亲》一折时为之所动眼前一亮。他不仅为女主人公隐瞒真名、故意试探、考验男方的故事可以提供写戏想象发挥的空间而高兴,同时还为其舞台表演可以借鉴莆仙戏《瑞兰走雨》和《益春留伞》等表演,进而可以展现莆仙戏细腻的表演特点而兴奋。而剧本的创作也从整体上着意遵循和凸显莆仙戏的风格和特质。在具体的写作上,尤其是唱词的写作上严格恪守莆仙戏曲牌体音乐结构,依曲填词,遵循其音乐结构模式和规范。诸如王慧兰伸手扶起陈时中,陈时中忍不住抓住她的手。王抽手,陈又抓,如此再三后,王慧兰才抽出手来。紧接着唱【紧红芍药】【九环串·老天娥】这段唱腔不仅好听,细细品味文辞,其男女各自激动、悔恨、自责的心情通过简约、含蓄的方式立体地表达了出来。这种诗意的美是莆仙戏的,也是剧本、导演、表演、音乐共同营造出来的。

  全剧曲牌传统丰富、表演细腻传神,创造性地完成了“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唯新”的艺术实践。

  (本文图片来源新华网)

 

  (作者:智联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小中见大是戏曲创作的规律(智联忠)

  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