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新版话剧《名优之死》以其在主题上的重新萃取和提炼、舞台表现形式上的融会与创新,不仅是一次有益的话剧民族化探索,也开掘出了《名优之死》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创作意义。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改编的启示是:故事还是原故事,结构、框架、主题,不颠覆、不解构,而是将原作的特质不断发酵,酿出一坛芬芳四溢的醇香佳酿——把现代风云变成了古老的歌谣,把红色革命变成了美丽传说,纯洁、纯净、纯粹、淳朴,有艰苦艰辛,有坚定坚强。
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是近年来舞台艺术作品中风格化程度较高的一出戏。荆州花鼓戏是江汉平原广大人民劳动生活的产物,是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天渠》摘取了俢渠过程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娶亲未成——动员捐款——开山遇阻——女儿去世——齐心凿渠,再现了黄大发用一生带领乡亲们走出贫穷的感人故事。
话剧《历史的天空》充满着青春气息,剧中梁大牙、朱一刀、韩秋云等人在战火中燃烧青春,而舞台上年轻的学子们则用他们的真诚与热情演绎英雄人生。
我们深知,创作工业题材话剧的艰难,更明白大飞机话剧的难上加难。如何让几乎绕不开的科学技术难题的拦路石化解,如何让人物更鲜活,让作品更艺术更戏剧,《追梦云天》给出了它的答案。
《敦煌女儿》主创人员以新时代审美视界,坚持剧种的本体特质,对这位女性给予了强烈的现实观照。樊锦诗不仅是一个人,更代表着一个群体,一种精神,舞台上的创意性呈现为真人真事题材创作提供真实性、合理性的可贵镜鉴。
中央戏剧学院推出了老院长欧阳予倩的代表作《桃花扇》。《桃花扇》的演出,就叙述了这样的故事:在民族遭遇灭顶之灾的历史关头,个人怎样选择道路,如何安排爱情。
京剧《新龙门客栈》的创作与演出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索,它不仅让人看到了体现当代京剧人创作思维与艺术追求的戏剧成果,也让我们静心再思海派京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
福建京剧院创作排演的京剧现代戏《红土》,写了一场长汀人民治理水土流失的脱贫致富攻坚战,展现了革命老区人民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奇怪的狗-TAOTAO》倡导年轻人要面对现实、剖解自我,遇事从主观上向内寻因,而不是迁怒于客观人事,用智慧去担当才是应有的人生态度。
对于以音乐为重要表现要素的戏曲艺术而言,专业的音乐评论却屡屡缺席于当前戏曲评论的话语体系。这无疑是戏曲发展生态的重要缺失,是一个需要从理论上提出并引起关注的问题。
“碧玉簪故事”自明代流传至今,以多种艺术形式为载体,曾经出现过多个版本。3月8日,京剧《玉簪缘》在天津滨湖剧院首演,为这个戏曲舞台上的老故事又增添了一个新版本、一种新讲法,笔者作为编剧之一参加该剧创作,得以重温这个故事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