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
  • 造假与炒作的背后(黄剑武)

    在部分网络媒体或自媒体热衷于传播伪学术或低俗舆论炒作之时,主流新闻媒体应该保持理性,对此类事件的学术性、真实性和可读性进行甄别,切勿因疏忽为舆论炒作和伪学术起到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2019-12-05详情
  • 严歌苓的色彩(戴清)

    秋之收获,是酿造的本钱。伴随岁月长河的流淌,严歌苓沉淀愈深,一定还会带来她独特的故事。

    2019-11-28详情
  • 从艺者不能缺德

    德云社演员张云雷、杨九郎在相声里用污言秽语、荤口脏话调侃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张火丁的事件持续发酵。这是继其拿唐山、汶川、玉树地震当笑料之后,又一次踏破道德底线。舆论和公众对此表示愤慨和谴责。

    2019-11-27详情
  • 让文艺之花为时代和人民绽放

    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负时代召唤,无愧人民期待,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用真情和才华浇灌文艺之花,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新高峰。

    2019-11-26详情
  • 跟着丘吉尔思考战争(胡一峰)

    丘吉尔是一个历史上的“大人物”。“大人物”的故事总让人看到历史深处的东西,以及人的精神力量发挥到极致的样子。何美女士新近译著《丘吉尔:语言的力量》,以包括演讲在内的丘吉尔的200篇文字,展现了他人生的主要篇章。

    2019-11-21详情
  • 建构新时代文艺评论形象

    广大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工作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深刻辨析新时代文艺思潮和文艺现象,竭力创新新的评论形式、评论载体、评论维度和评论话语,精心打磨文艺批评这把尖锐“利器”,创作了大量立意深远、选题多样、视角多元、手法多样的具有较强说服力、感染力和引导力的评论作品,为文艺创作把握正确方向、遵循创作规律、满足社会精神需求创造了有利条件、营造了良好氛围。

    2019-11-19详情
  • 专家研讨汉剧电影《白门柳》:文化品位 剧种特色 名家优势

    《白门柳》讲述了明末清初,秦淮名妓柳如是厌倦了灯红酒绿的勾栏生涯,决意自赎自身、脱籍从良。

    2019-11-18详情
  • 创造符合时代精神气质的文艺精品

    评价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艺术成就,关键是看他的作品成色如何、品质如何。以作品说话、以优秀作品说话,这是作家艺术家的本分所在,也是底气所在。

    2019-11-11详情
  • 用好两种资源 提升文艺批评说服力

    接续古今、打通中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当代文艺批评才会更有说服力。

    2019-11-11详情
  • 开拓革命文化主题创作新思路

    深入研究历史,把握时代特征,尊重艺术规律,树立创新思维,更好地再现革命历史,传承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发扬革命文化,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9-11-07详情
  • 周华斌的艺术化学术方法和生命精神(孟梅)

    周华斌经过五十余年不辍的“捡拾”,《画迹笔踪》呈现出的不仅仅是时间和记忆的吉光片羽,更是一种艺术化的学术方法和生命精神。

    2019-11-04详情
  • 陈平原:学术刊物的日常与诗意

    建议以后的《社会科学论坛》,回归日常与世俗——走学术刊物的道路;保留诗意与远方——借助随笔专栏。

    2019-11-01详情
  • 艺术教育要让人们有勇气面对未知

    戏剧和艺术不仅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且,广义层面的艺术教育,并不是为了向人们灌输已知的知识,而是要让人们有勇气拓宽对生活和命运的想象,让人们无惧于未知,并去拥抱不可预测的时刻。

    2019-10-29详情
  • 城市要有旧书市场(冯骥才)

    淘旧书时还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和意外发现。发现一本不曾知道的特殊的书,像发现一片未知的新大陆。对于一个爱书的人,旧书市场充满着太多的乐趣,有很强的魅力。

    2019-10-24详情
  • 当代军旅剧如何成“黑马”

    当代军旅题材能够打动观众的根本所在,就在于热血、拼搏、昂扬向上的精神内核与军人所承载的责任与荣誉。

    2019-10-17详情
  • 新时代召唤有灵魂、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

    聚焦当下社会与生活,新时代召唤的是有灵魂、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那些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镌刻着中国精神的烙印、展现着独特的民族气质、塑造了鲜明的中国形象,当然更蕴含着丰盈中国元素和强大中国力量的作品。

    2019-10-15详情
  • 为“微时代”文艺批评注入温度与力度

    近日,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的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微时代”文艺批评研究》开题论证会上,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社科处二级调研员王彦如是强调“微时代”文艺批评的重要性,引发与会专家、学者对该项目课题的深入研讨。

    2019-10-12详情
  • 如何与“后颜值时代”的张译正确相遇?

    正在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和《攀登者》中,张译贡献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表演方式,也让人们看到,一个真正敬惜表演的演员,在审美趣味的风云变幻中如何看似巍然不动,但其实在表演过程中已经动态地完善了自己。

    2019-10-12详情
  • 人工智能:新创作主体带来新艺术可能

    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其重点并不在于创作者本身的表达,而在于这种表达能否激发观众的体悟。

    2019-09-20详情
  • 编剧何冀平:借小人物写大历史才有戏

    从小人物入手写大历史,是何冀平写历史题材作品擅用的手法。

    2019-09-19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