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
  • 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

    2019-08-13详情
  • 学养型批评和理论框架批评的利弊

    学养是一切批评方式的基础、起点和落点,不论是理论书还是文学作品,我们都要细读,读懂、读透,并且读书时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019-08-08详情
  • AI绘画,为艺术带来新可能?

    正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人工智能少女画家微软小冰个展“或然世界”上,观展观众可以通过“命题”的方式,让微软小冰为自己画一幅属于自己的作品,绘画全程用时3分钟。AI绘画的原理是什么?AI的绘画水平到底有多高?又将带给艺术界怎样的冲击呢?

    2019-08-06详情
  • 谁削弱了艺术批评

    艺术家真的需要艺术批评吗?艺术批评者如何才能保有评论的专业性、独特性和客观性?是争取其对艺术作品的访问特权,还是保留与艺术作品的距离?当批评家这一独立身份被削弱时,他们又该如何重新进行自我定位且走向何处?

    2019-07-26详情
  • 当下文艺评论必须直面的几个现实问题

    近年来,文艺评论工作由于得到党中央的高度关心和重视,以及广大评论工作者的自觉努力,取得了明显成绩,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一些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尤其在对文艺评论自身的认识和理解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误解与偏差,值得大家注意。

    2019-07-22详情
  • 批评家要做“洞见者”

    美术批评必须要符合民族艺术创作与发展规律,不能为了批评而批评,更不能受金钱利诱“奉命”批评。批评家要把好批评的“方向盘”,对社会和读者负责,而不仅仅是对美术家本人负责。

    2019-07-18详情
  • 人工智能艺术:一场前所未有的新艺术创造

    人工智能艺术在今天不仅是一种从主题、形式到技术都令人惊叹的前卫艺术类型,而且在日益扩大艺术的外延。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公众和学界都应保持理性和宽容。

    2019-07-11详情
  • 生态批评亟须“瘦身”

    因生态危机的严峻性与生态运动的复杂性,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迅猛发展。

    2019-07-11详情
  • “隐秀”说对当代书画创作的审美启示

    魏晋南北朝的书、画艺术不仅在理论上提倡“会意”“传神”,在创作上,艺术家们也实践着“隐秀”的审美理想。

    2019-07-09详情
  • 点评与点赞

    除了媒体,就连手机、网络、微信,点评、点赞也是铺天盖地,大行其道,成为一道十分显眼的流行色。

    2019-07-02详情
  • 文艺评论的“评”与“论”

    好的文艺评论应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思维、“专业派”的技艺知识和“爱好派”的热度与激情,同时,它还必须在史论结合而非主观臆断的坐标里去挖掘艺术的本质。

    2019-06-28详情
  • 书画评论需以实践为基础(王进玉)

    艺术评论,尤其对那些实践性很强、技术要求颇高的艺术,如书法、绘画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现象评论、文化评论,它们更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甚至是切实的创作实践体验才能进行深入评论

    2019-06-27详情
  • 人工智能推动文学新发展

    中国的人工智能写作,也应深入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重视当下的人民文艺需求,以发展出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文学。

    2019-06-20详情
  • 新媒介背景下文艺评论的自觉意识

    “人格问题”已成了新媒介背景下的一个巨大而尖锐的时代性问题和时代性难题。也因此,自觉塑造有理想情怀、有道德境界、有科学追求的理想人格,或顶天立地的“大人格境界”的人,来对现实人格物质化、扁平化、粗劣化现象起到积极的引导、矫正作用就成了文艺作品迫在眉睫的历史重任,而在理论上、观念上、价值导向上加以积极推导、引领,则是落在文艺评论肩上的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2019-06-13详情
  • 古代园林中的端午节

    端午节正逢仲夏时分,草木繁盛、景致幽胜的园林成为古人过节的适宜场所,留下了很多佳话。

    2019-06-11详情
  • 让文艺理论更亲切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不仅要重视相关学者的专业研究能力,更要培养其洞察力、思辨力及表达力等综合能力,借此消除文艺理论的神秘感,使其更加亲切动人。

    2019-06-10详情
  • 担当时代责任的早期中国电影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百余年来中国电影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中国电影,如何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不辜负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重要命题。

    2019-05-23详情
  • 冯骥才:“行动的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近日,“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行,王蒙、张抗抗、韩美林、刘诗昆、余未人、郑一民等冯骥才五十年来在文学、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众多朋友与会。

    2019-05-23详情
  • 文艺创作需要“钉钉子精神”

    干事业要有钉钉子的精神,文艺创作要出精品,同样需要“钉钉子精神”。

    2019-05-17详情
  • 谢冕:等待更动情的诗歌

    谢冕教授把87岁的生命与绵延的新诗史相比,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我一辈子只做文学,文学只做了新诗”。

    2019-04-30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