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哲学关系,如笔墨的干湿浓淡、景物的俯仰向背、山石的远近大小、粗疏与细微、线条的长与短等诸多问题,都受到《周易》中的哲学与美学思想的影响。《周易》是中国哲学与美学肇始之基,是艺术审美取向的标准,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规律中的灵魂。
2017年,在中国网络文艺发展史上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随着相关政策和行业规范的出台,网络直播、网络综艺、网络平台等整改的开展,包
2017年的中国电影,得益于质量促进的呼吁与工匠精神的倡导,此前的各种颓势和
乱象正在消退,质量水平有所提高,银幕数量和票房收入不断增长,整体的观众满意度也在提
升。中国电影迎来为了质量的生产与趋向常态的市场,也正在步入充满机遇的档期运作与日
渐成熟的产业生态,呈现出各题材、各类型与各片种彼此交融、相互补足的创新景观。诚然,跟
当下社会的精神状况联系在一起,2017年的中国电影,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含混、失度与
分裂的文化症候。
2017年中国书法赛事改革,奖项减少;高等书法教育发展迅速,博士热再次掀起高潮;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线上书法拍卖引发广泛关注和参与。但也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展览改革并未追本溯源,从根本上调动老作者的投稿热情;高等书法教育的探索也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书法传播和线上交易尚需有效监管。回顾2017年书法进程,书坛众多的改革和创新值得进一步思考。
面对欧美双年展所推崇的当代艺术困窘,中国美术的“当代性”不仅体现在架上艺术的守望与再出发,而且体现在中国主导的国际双年展为世界艺术发展提供的一种新思维。本文通过“书写新时代的视觉史诗”“守望中国画学现代之路”“油画、壁画、雕塑对现代性的再出发”和“构建新的全球当代艺术理念”四个分题全面评析了本年度中国美术的样态与特征,并认为凸显东方艺术传统与文化思维是新时代中国美术文化自觉的鲜明表现。
2017年的中国话剧演出较为频繁,在历史剧、现实题材戏剧、小剧场戏剧、中外戏剧交流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如戏剧结构松散、人物形象扁平、戏剧张力松弛、艺术魅力欠缺等。
2017年度的戏曲发展,体现了国家一系列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正产生积极效用,濒危剧种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有了重要成果。由于传统得到了更好的保存与弘扬,新剧目创作演出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秦腔《王贵与李香香》、川剧《铎声阵阵》等现代题材戏曲新剧目创作,都取得较高成就。以京剧《朝金顶》为代表的传统剧目的演出,更是戏曲中的武戏得到更多关注的重要标征。
苗得雨在20世纪40年代被誉为“孩子诗人”,几十年来,他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作品无不镌刻着时代和生活的烙印,以其与火热的斗争生活的紧密联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饮誉文坛。
自民国初年到现在,有一百五十多本“梅兰芳评传”,加之报刊上的文章,一直不断地塑造着“梅兰芳”的形象。这形象的共性特点有三个方面:天赋慧丽,习艺勤苦;致力创新,戏皆精品;热爱观众,倾心传艺。这三个方面的品性,即是梅兰芳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主要原因。
建构当代书法评价体系,书坛还应该继续开展深入讨论,充分发挥专家参与引领作用,加大对评价标准体系的宣传与推广应用。在构建书法评价体系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几个要素,坚持艺术的“经典性”,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书法经典;坚持艺术的“人民性”,以满足大众艺术审美和指导引领创作为旨归;注重艺术的学科特征,以形成科学的评价方法与体系为目标。
本文以傅抱石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以及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石鲁、黄胄、陆俨少等为例证,阐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创新的时代客观条件和画家主观动因。进而论述了创新须以传统为依托,从而使中国画的创新既有新的时代内涵,又拥有艺术高度。
哲学与戏剧有着深刻而密切的内在联系,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哲学憧憬和幻想的。王国维就说:“《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但是,中国话剧始终为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所困扰,而在戏剧创作、戏剧理论批评等方面,又往往陷于哲学的贫困。
当代新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成为人文思考的必须,而且也为当代美学思考带来新的挑战。这一挑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自然”因为技术发生了巨变,自然美因此出现了新的内涵;其次,“社会”(包括日常生活)在当代数字技术的冲击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社会美出现了新内涵;再次,艺术活动因为数字技术的出现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技术进步带来艺术新的处境,艺术美呈现出技术化特征。
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视域出发,结合传统审美境界与技术美学的双重视角,对VR技术生成的审美体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炼出“情深而文明”“齐物而逍遥”“达人而达己”等中华美学原则,倡导利用VR影像等高新科技活化华夏审美体验,积极加入到全球文化的生产之中,以传统审美的超越性精神,促进全球公共美学的生成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