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
  • 继承与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2019中国文艺评论峰会发言摘登

    近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在北京召开“继承与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2019中国文艺评论峰会,多名专家与会发表主旨演讲,经演讲者本人同意和审定,现将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2020-03-03详情
  • 2019电视剧:现实题材亮点纷呈(戴清 张钰铮)

    2019年电视剧行业是加强管理、减量提质、守正创新的一年,现实题材创作占有量压倒多数,在题材类型、精神内涵、叙事手法、人物群像、影像风格等多方面,都表现出努力开拓、深入掘进的艺术自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剧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追求史诗品格,填补了题材空白;聚焦新兴产业的行业剧以“小切口”、小人物,反映“大时代”,有力把握时代潮动、反映社会变迁;刑侦题材剧在真实案件基础上将纪实性与戏剧性较好融合;家庭伦理 都市情感剧、青少年教育题材剧聚焦城市中产家庭的养老、教育等社会焦虑,赢得了较高的话题热度;年代剧、谍战剧、历史传奇剧等在叙事艺术、杂糅创新等方面也都有优异表现。

    2020-02-27详情
  • 2019戏曲:前行在回归本体之路上(傅谨)

    2019年的戏曲发展进程,通过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和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的戏曲类参演剧目,可以清晰地看到题材正在走向丰富性与多样化。透过年度最值得关注的张火丁新版程派《霸王别姬》和莆仙戏《踏伞行》的演出,“演员中心”的传统创作模式正在回归。而国家艺术基金对戏曲创作的资助,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此外,当代戏曲领域还出现了明显的“传记剧”盛行的现象,其得失令人关注。

    2020-02-25详情
  • 艺术的成本——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为例(韩子勇)

    艺术成本与结构的影响因子是如此复杂、晦暗不明,它们在综合地起作用,叠加折冲,笼统的分析和判断是失效的,亟待深入到细部的实证研究。

    2020-01-16详情
  • 新时代献礼片的审美探索和价值追求(齐伟 刘学华)

    2019年国庆档创造了多项电影票房新纪录,“史上最强国庆档”的盛况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新的刺激和驱动力。三部电影《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紧密围绕“献礼”这一关键词,在创作内容上以新时代主流价值为引领不断探索创新;在创制模式上协同合作、集体创排、联袂参演,在影片排映上聚合式投放;在市场宣发上三部献礼片的“绑定”形态和“组合”话题,有效调动了大众的“爱国热情”和“观影热情”,爱国情感与电影消费之间实现双向联动。三部献礼片的票房佳绩说明了今天的中国观众整体审美水平、情感需求和价值标准正在迅速提升,主流价值和市场融合的创制理念正成为中国电影界的共识。

    2020-01-13详情
  • 现实主义电影与社会主流价值传播(范玉刚)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使命担当与电影工业体系的健全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它契合了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与价值引领的正向度关系,有利于电影产业的健康理性发展。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格局的变化表明,做强电影产业一定要回归文化产业本性,回到文化价值自身的积累和文明的传播上,更好地担负起对内凝聚人心、形成价值认同,对外展示中国形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使命。

    2020-01-08详情
  • 从2019年国庆档影片分析中国主流电影形态重构(尹鸿)

    2019年国庆期间,献礼电影创造了有史以来国庆档期的最高票房纪录。主旋律与高票房的结合,再次为中国新主流电影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支持。这些影片采用个体化的新英雄形象、强戏剧性和强动作性的正剧形态以及工业化、商业化的大片模式,与近年来被称之为“新主流电影”的《战狼》系列、《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智取威虎山》、《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等影片一起,建构了主流电影的当下格局,用中国式大片体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其政治意义、美学意义和市场意义都值得研究和关注。

    2020-01-08详情
  • 近年“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开拓与收获(饶曙光 兰健华)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在政策利好、电影产业结构性调整、市场扩容与格局提升等多方因素影响下,展现出了新风貌、新面向、新境界和新景观。一方面实现了对主旋律电影原有创作框架和范式的拓展,另一方面又蕴含着社会文化变迁和政策导向下的时代精神与核心价值。本文将对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创作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为未来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贡献有益经验。

    2020-01-06详情
  • 主题电影类型化新趋势与电影高峰之路(王一川)

    主题电影创作成功的关键在于主题观念能在影像形式系统中获得完满的艺术表达,这就需要妥善处理观念与影像之间的关系。1987年以来的主题电影创作历程体现出三个时段的演进:观念高于影像时段、观念入于影像时段、观念化于影像时段。其间呈现出一种共通选择:主题电影创作的类型化,即为特定主导观念表达寻求对应的类型片范式。2019年度中国主题电影创作的新趋势是多样化类型片路径,有群星贺节片、灾难片、冒险片、传记历史片、音乐歌舞片等。它们共同表明中国式类型片路径可以通向成功。面向未来电影高峰攀登的中国主题电影创作,需冷静审视自身得失并制订合理对策:一是继续类型化路径并实施多类型并举策略,二是类型片元素不宜过多或过杂以免喧宾夺主,三是其效益不宜完全由票房去衡量,四是把好质量关并实行更严格的

    2020-01-06详情
  • 试析当下电影批评若干理论误区(孙佳山)

    针对我国电影市场的新现象、新要素、新症候,电影理论界、批评界做出了一定的研究,但存在诸多认知误区。首先,“主旋律”电影、商业类型电影和艺术电影的“三分法”并未过时,它们只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入和深化。其次,影片、院线产能的中长周期性触顶和回调,档期、观众的增长乏力和不稳定性,已是中国当代电影下一个历史周期的基本格局。与此同时,“电影工业美学”在应用上的尴尬局面,反映出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的不匹配。在这个意义上,从“新主流电影”到“电影工业美学”,经过二十余年的大浪淘沙之后,中国当代电影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都亟待再出发。

    2019-12-03详情
  • 巧用史料探求乐史贯通——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对艺术音乐创作的影响》(江剑辉)

    本文从教学、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对艺术音乐创作的影响》中的研究方法与观点、结构与逻辑进行了评述,认为该著在史料的巧用、立论的扎实上是实证研究的又一成功之作,它在现行教学中有着突出的资料借鉴价值和开拓性的研究示范作用。

    2019-12-03详情
  • 人工智能引发电影创作生产变革新浪潮(赵海城 陈昌业)

    自阿尔法狗在围棋对弈上完胜人类而将人工智能再次推上了浪潮之巅后,电影的创作生产也开始尝试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探索和创新。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的演进,既是行业数据研究的一脉相承,也是电影艺术始终与技术创新相随的必然。人工智能作为当下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已经在电影创作生产方面逐步地拓展其可能性,尽管仍属早期和初级,但一些基础性的突破已经可以令行业去眺望更远的未来。

    2019-12-02详情
  • 人工智能开启中国文论自主创新时代(刘方喜)

    从马克思研究“怎样生产”的“生产工艺学批判”理论看,自动印刷机开启了文艺现代的“机器生产”及由此引发的文化大众化时代,由此直至电视机等总体上处在半自动的“机械复制”阶段;当今人工智能则开启了文艺全自动的“机械原创”时代,由此引发的划时代革命将现代文化大众化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而西方文化研究基于电视等技术的“消费观念学”等旧范式,已无法充分解释由此引发的文艺新现象。当下中国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不落后于西方,为中国文论自主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在科学而全面认知人工智能的社会文化影响的基础上,更新文论研究的基本观念,重构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9-12-02详情
  • 大家风范 战士情怀——我所接触的文艺理论家陈涌先生(刘文斌)

    陈涌先生性情豁达、谈吐幽默、淡泊名利、潜心学术、探求真理、弘扬马列、皓首穷经、贡献卓著、扶持后学、催笋成竹,彰显了他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家的优良风范;陈涌先生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虽历尽磨难,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体现出他作为一名共产主义老战士的高尚情怀。本文通过对笔者与陈涌先生接触的亲身经历与来往信简的叙述,展现了陈涌先生的大家风范与高尚情怀,以及他为我们留下的丰厚而又珍贵的精神遗产。

    2019-10-28详情
  • 新中国70年话剧创作观念探析(胡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现实主义作品在中国的话剧舞台上成就斐然。本文针对现实主义作品创作的热潮进行反思,通过探讨现实主义作品在创作上的得失,梳理、辨析现实主义作品在创作及评论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并追溯其产生的根源及其影响,力求探析问题的实质,以便固其根本、浚其泉源,重塑中国现实主义戏剧作品未来发展的格局与愿景。

    2019-10-28详情
  • 中国电视剧的时代变迁与发展对策(高晓虹 王婧雯)

    中国电视剧历经摸索与尝试、改革与发展、转型与创新,以丰富的影像书写着新中国七十年的奋斗历程与沧桑巨变。当前,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一的电视剧生产大国与消费大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影视工业发展框架的中国道路,形成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本文立足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探寻电视剧变迁的时代印记,总结中国电视剧的历史经验与文化传承,反思电视剧行业的问题与挑战,以期为未来中国电视剧的再次腾飞提供参考。

    2019-10-11详情
  • 在艺术与文化的有机整合中推动中国音乐史学转型(项阳)

    中国音乐史学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年轻学科,学科建立伊始,受欧洲音乐史治史理念影响,多从艺术视角进行辨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史学界延续了这种治史理念并开拓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把握乐之时空特性前提下,围绕史学纵轴,多种新学科建立拓展研究领域成果丰硕,音乐史学界整合研究成果,提升学术理念,回归历史语境讲清楚自身特色,梳理礼乐和俗乐两条主导脉络,中国音乐文化史的整体架构逐渐成型,并有效推动中国音乐史学转型。

    2019-10-10详情
  • 戏曲七十年与未来遐想(傅谨)

    新中国戏曲70年历程中,传统戏的生存既幸运又曲折,历经从禁戏、纠偏到传统戏退出舞台的波澜,改革开放后终于获得正常的生存环境;现代戏始终是最受重视的戏曲类型,虽有不少优秀作品,但是一直受非艺术的工具化理念影响,得失均令人思考;新编古装戏中包含了诸多影响深远、代表当代戏剧创作高度的新作,并且与传统戏一道支撑着演出市场。而从盲目遵从现实主义理念到戏曲化成为普遍共识,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古装戏终于成为具有艺术共性的整体。

    2019-09-04详情
  • 构建中国式艺术理论的若干思考(王一川)

    探讨艺术理论,可以采取既不同于非共通性、也不同于完全共通性的第三种视角,这就是艺术异通性视角。由此视角看,艺术理论是关于所有艺术门类现象中的异通性关系的学问。门类艺术理论、跨门类艺术理论和一般艺术理论的行家都可能按照自己的论述需要跨越艺术门类界限,注重发掘艺术门类之间的异质性和共通性联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艺术即摹仿、美的艺术定义、艺术即无意识升华、艺术即直觉、艺术无法定义等观点,但有关艺术定义的传统知识并没有完全退场,而是依然在各种艺术理论形态中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变异地存在着。当前仍然存在以艺术为尊、开放性和分类性等艺术定义路径。有必要依托中国的感兴修辞范畴即兴辞并参酌西方有关理论而建立一种中国式艺术理论构架。

    2019-09-04详情
  • 吴文季和他的《康定情歌》——来自甘孜和泉州的山海对谈(郭昌平 陈冬梅)

    《康定情歌》是康定最有名的文化品牌,它向世界传递了康定是情歌之乡、浪漫之城的美好愿景,但是康定这一品牌资源的应用中也有着明显的短板。情歌文化游知识性、观赏性都不足,这也是文化旅游融合时代,我们最为迫切需要探索和提升的。

    2019-09-03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