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中西新旧 自成一格——论郑正秋的剧评实践及特色(李菁)

2020-11-2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李菁 收藏

  内容摘要:郑正秋作为中国早期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为中国的电影、戏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他更是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或许正是由于郑正秋在中国电影、新剧上的光环,使得学界忽略了其剧评家的身份,以及他丰富的戏剧批评实践。通过检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郑正秋的剧评观念公正、客观且充满善意,他强调“技”融于“剧”,即以舞台为本位的戏曲表演理论。郑正秋虽然倡导戏曲应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却不能失去演员之一环,保持充分的娱乐性,在当时那种戏曲改良的浪潮中,可谓一股清流。

  关 键 词:郑正秋 戏剧批评 戏曲改良运动 舞台本位 戏剧史

郑正秋

  郑正秋(1889—1935)是中国早期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编剧和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的参与者,对中国的电影事业和戏剧事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正是由于他在电影、新剧中的卓越成绩和光环,使得学界对于其剧评家的身份和戏剧批评实践有所忽略。其实在民国初年,郑正秋进入大众的视野,正是发轫于他发表在报刊中的戏剧批评。

  一、郑正秋的剧评生涯

  郑正秋,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别署药风,广东汕头人。1902年,郑正秋肄业于上海育才公学。其后,他在父亲的逼迫下于湖北任职两年,弃官从商,后又因经营不善生意亏损,交由其弟代为打理,弃商投身文艺。日后的时间里,郑正秋有着多重的文化身份,他从事新剧创作与新剧演出活动,并创办了新民、鸣民等剧社,推动了新剧的“甲寅中兴”。《新剧考证百出》便是郑正秋早期新剧活动的重要缩影,更是关于中国早期新剧发展的重要文献。郑正秋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与张石川合导的短故事片《难夫难妻》,不仅开创了中国伦理剧的先河,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他曾成立了明星影片股份公司,创办《明星特刊》等。

  目前有关郑正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电影创作和改良新剧这两大主题,这的确是郑正秋最为突出、也最为人熟知的成就;但不可忽视的是,他也是一位戏剧批评家。郑正秋最早的剧评活动见于《民立报》1910年署名正秋的“丽丽所戏言”评论文章;之后他在《民立报》《民权报》《国华报》等报刊设立戏评专栏,多以“丽丽所戏言”“丽丽所伶评”“丽丽所顾曲记”“粉墨场中之杂货店”为题,评论当时的梨园演剧活动,开上海报载剧评之滥觞。1911年又先后为《民立画报》《民权画报》“菊部春秋”专栏撰文,以新闻速写的形式,连续报道沪上伶人的演剧活动,尤其关注新舞台的新剧改良,并由沈伯成绘制舞台演出图像,所绘人物形象生动、惟妙惟肖。郑的剧评生动活泼,成自家之言又不落俗套,深受读者好评,“其以评剧优盛名自此始也”[1],同时也掀开了郑正秋艺术人生中的重要一页。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李菁 单位:中国戏曲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0期(总第61期)

  责任编辑:易平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0期目录

  寻踪觅迹,终得真谛——试论田本相及其曹禺戏剧研究(宋宝珍)

  “民族化”与“现代化”的淬炼——以1949年前张庚先生为考察对象(张之薇)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